讲记 第8集
本心〕是说,如果你真的认识你的心,当下你就知道什么叫真心;如果你不认识,就停留在妄心。《金刚经》讲:「如来说诸心(这是大家所说的心),皆为非心(事实上并没有一颗心,只是缘起的作用而产生的),是名为心(假名为心)。」这段话就是形容真心和妄心的关系。「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这两句话就叫真心,以真实的现象来说,并没有一颗心,这就是真心的真相。佛法讲「一切由心生」,当单独谈一个「心」,就是包括「性」和「心」。分开谈,就是谈体和用:「性」是体,「心」就是它的作用。六祖说:「若言着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事实上没有一颗真实的心,那是作用。什么叫作用呢?举例来说,假设这是个镜子,你只要把一瓶花拿来它面前,它就呈现出一瓶花,叫缘生;如果拿开就没有了,叫缘灭。镜子里面本来无一物,照到外面的物相,它就会呈现一个相,所以影像是有生有灭,但是镜子本身是不生不灭。作用是缘起而产生的,假如没有缘起就没有作用,所以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这个镜子就是本性,就是你的自性。但是我们错把镜中的影像当成镜子本身。烦恼就像镜子当中的相,你一直被这些相所困扰,因为一照到相,你就以为那是你的心,这叫做不识本心。现在你不要把镜中的影像当镜子,也不要把心中的投射当成你的心,你要察觉到你的真心,还是要回归到性,如果你真的见到性,你的心就叫真心,真心是不生不灭的。至于相是短暂的、不实的,心念也是短暂的、虚幻的,都是有生有灭的,所以照见「五蕴皆空」是观照到原来我身体的现象、外界的现象、内在的心念都是生灭的、都是不实的、都是空性。佛经里面常常用虚空代表自性,虚空里面有太阳,日升日落,是生灭;也有云,云变化不定,也是生灭;但虚空本身是不生不灭,不论现象怎么变,甚至用墨水往它身上泼,也没有办法污染它,我们的自性亦复如是。你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凡夫,你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潜意识里根本没有办法活在「自性」中,而是习惯性的活在「现象」上,所以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由勤修戒定慧来息灭贪嗔痴。【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在一切时间中,都能念念自见自性,了知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住,随处解脱,本无障碍。如果能这样,无论处在哪个时空,你每个念头都不会执着。【一真一切真,】,〔一真〕是指悟到真空、见到绝对的真理了,华严宗讲「一真法界」,天台宗讲「诸法实相」,唯识宗讲「胜义谛」说的都是「真如自性」,如果你已经悟到你的空性,你是什么境界,你看这个世界一定是跟它一样的,就像戴墨镜时,你看出去一切都是黑色的一样,所以说〔一真一切真〕。但是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所以叫真空;如果什么都没有,就叫顽空,断灭空。【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上一个「如」字是「如是的如」,下一个「如」是「真如的如」,〔如如〕是不动、寂静、平等不二的意思。如果明白了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空相,那么看一切境界自如真如,看这个世界都是平等无二,所以悟到空性的禅师会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因为空,所以平等;因为平等,所以不二。它是绝对的真理,不是分别对待的。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老和尚慈悲,为神秀开示「无上菩提之自性」后,要他「思惟一两天、再作一偈看看」,是要教他思惟自性、亲证自性,而不是去思惟怎样作偈。但神秀作礼退出之后神思不安,行坐不乐,为作偈不成而烦恼。我们看得出神秀他放不下,但放下谈何容易,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学放下。很多人被我问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