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3集
恼、很痛苦,我的心很乱。我们没有办法感受那种清净的本来的心,就跟他说权巧方便的方法,让他的心慢慢地静下来,这只是方法,不是究竟,不是真正本来的样子。清净的心自然念念会生起大智慧,那我们今天之所以没有大智慧,就是因为心不清净,所以生起所有的忧悲苦恼、情绪、妄想、执着。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句话是总纲领。〔大师良久〕,为什么〔摩诃般若波罗蜜〕念完了,他要停一段时间呢?让听众的心静下来。心没静下来,讲话的时机就不对。讲话有三不讲:时间不对,地点不对,人不对不讲,否则讲出来反而反效果。所以什么时候该讲,你自己要判断。这十六个字是相当重要,以下六祖大师无论怎么讲,都不会离开这十六个字,一定要背起来,然后慢慢参悟。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自性〕翻作「觉悟的自性」,简称两个字:「佛性」。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体悟到清净?很简单,如果我们在讲结构,所有的东西一定有个重点和核心。比如说,请问你结婚了吗?你的家庭是由谁组成的?刚开始是由谁组成的?你跟你先生。那可以不可以说你们俩去创造这个家?我再讲一个更简单的概念:六十四卦是从太极来的,也可以说是从阴阳来的。诸位,从一的角度,我们来讲这个世间的一切好不好?所以在《坛经》后面你就看到一句话:「一即一切」。所以「一」代表「心」。我可不可以讲说「二即一切」?也可以哦。「二」是什么呢?佛法虽然相当地浩瀚,归类起来有两个:「性宗」和「相宗」,即「空宗」跟「有宗」。《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谈「般若」和「唯识」。整个佛法的架构,不离这两个体系,般若跟唯识不懂没有关系,从「二」的角度就可以涵盖一切。我可不可以说「三含一切」?可以。「三」是什么?就是体、相、用。所有的一切都包括体、相、用。你明白这三个,就包括一切,就能够明白一切。举一个最容易了解的例子,这个「相」就是你的身体,这个「用」就是你现在所感觉一切心的作用,那你现在能感觉的是不是只有活在这「相」和「用」当中,永远都不明白「性」,体就是性。那我把三个变两个︰身心就是你感觉到的「有」,性就是「空」。什么叫「有」?有生有灭就叫「有」,我们曾经年轻过,也会年老,身体时好时坏,心也一直在变化,有生有灭。《心经》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讲空。为什么你到今天一直没有察觉到自性〔本来清净〕,因为你总是活在「有」,活在「相和用」,你怎么能够清净?!《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身心的意思,照见五蕴是空的,你就解脱自在啦!但是因为你只注意到「相和用」,从来没有注意到「体」,所以对它完全陌生,因为你不了解今天你之所以有「相和用」,就是因为有「体」。你说这很抽象,我证明给你看︰你现在能够感觉到的,就是「有」,你没有办法感觉到「空」。请你注意看:这是一个拳头,这是几个手指头?请问,一个拳头跟五个手指头一样还是不一样?打开拳头叫五个手指头,我们常常看到五个手指头就以为只有五个手指头,不知道它是从拳头来的,它们不可以切割;那一样的道理,有与空不可以切割。我再用个比喻︰你现在有没有看到我的手在动?为什么我的手可以动?(继而用东西卡住手)为什么现在我想让它动它却不动?你不要只看到我的手,而忽略了这个「空」,没有「空」我的手能不能动?你只察觉到我的手,只看到手在动,不知道手为什么可以动?没有「空」怎么可以动?没有「空」你可以坐在那里吗?没有「空」你怎么可以呼吸?接着你去察觉,这个东西你要去体悟,因为「空」的东西无形无相,你要从有形有相的现象去体悟无形无相的道理。古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