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四十集
成就禅定。六、七、八这三首偈,指示我们修学不可以争执,特别说明「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所以,佛门戒戏论、戒争执。至于说法,契机者要为他说;不契机者,要叫他生欢喜心。从这里我们能看出,佛门传法一片慈悲。【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六祖说完这些开示后,徒众依法修行,不敢有所争执。大师住世不久了,最重要的事无过于传法,于是法海上座请教大师,衣法以后应当传给什么人?六祖说:「我从大梵寺说法,一直到今天,你们抄录流行,经题称为《法宝坛经》。只要大家能守护,能将这个法门传授出去普度众生,依照此说,这就是正法,衣就不传了。」所以,从六祖以后,只传法不传衣。达摩祖师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从这首偈的意思来看,衣法也只传到六祖为止。【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常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六祖特别告诉大众修行的心要,应当要重视「一相三昧」与「一行三昧」,才能成就一切种智。在境界相里不执着、不住相,于一切境界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这叫做「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就是纯一不动心,成就真实的净土。这是告诉大众要精进,各自努力。在这一段开示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两种三昧,不但参禅的人看得很重,实在说,它是通一切法门。念佛人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可以证得一心不乱。「一相三昧」,大家要特别注意这个「一」,「一行」也是一,《华严》讲「一真法界」,净土讲「一心不乱」,古人说:「识得一,万事毕」,一了百了8相」是讲境界相。六祖在此地提了一个纲领:「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一切处,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四圣的境界、六凡的境界,都要不祝我们六凡的境界不住了,住在四圣的境界里,还是「住相」。念佛人心住在西方境界,算不算住相?心中有阿弥陀佛、有西方净土,还是「住相」。一相三昧,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在功夫上来说,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以上的境界;以净土讲,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因此,我们功夫没有到这个境界之前,我们心里住佛的名号、住佛的境界相,也未尝不可,还是好事情;但是,六尘的境界相是万万住不得,这个有很大的障碍。「于彼相中不生憎爱」,这是教我们不住相的方法。在一切境界中,于逆境界不生瞋恚心,这是现前就要学的;于顺境不生贪爱心。你能在顺逆境界中不生憎爱,就是觉悟的人,就不迷惑;因为憎爱是迷惑,是不觉。学佛,就是要学着念念觉而不迷,境界里才动憎爱,就是迷而不觉。「亦无取舍」,憎爱之心都没有,于一切境界是什么态度?不取不舍的态度。不取不舍就是随缘,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念利益成坏等事」,这是对自己来说,念念是造福众生、造福社会,而不念自己的利益。虽然为社会、为众生造福,也不计较成坏。成了,大家有福,这桩事情自然成就;纵然做不成,自己也是尽心尽力了,对于自己来说是功德圆满。千万不要以为「事情做成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四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