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三十七集
就是真正有生。为什么?有灭才显得生,有生才显得灭,这是在相对的境界,一句话就说破外道的境界。六祖说:「我说的不生不灭,不是相对的,而是本自无生,今亦不灭。」这与外道的见解完全不同;换句话说,它不是相对的。根本就没有生,哪来的有灭?「不生不灭」一句懂得,前面说的「不断不常,不来不去」的意思,统统可以大彻大悟。这是佛法不同于外道所说。我们在这里得到一个结论:佛法是超越相对的,外道没有超越相对;凡是超越相对的就是佛法,凡是未能超越相对的都是世间法。【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这几句话很重要,对于我们初学的人来说是很精要的开示。六祖说:「汝若欲知心要」,想要真正了解修心的要诀,「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学佛,有些同修是初入门,有些同修已经修学三十年、五十年,试问问:在这许多岁月之中,我们的修学到底成就在哪里?学禅的,我们是不是得禅定?有没有明心见性?念佛的人,我们有没有证得一心不乱?有没有把握了脱生死、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连消息都无,我们就应当认真检讨。我们这些年来所修所学一定有差错,否则必定有显著的成绩。我们见到六祖大师会下这些学生们,他们修学的时间,少的三、五年,多的十几年,都有显著的成绩表现,这值得我们深深反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我们是一切善恶一天想到晚,心从来没有清净过,这是我们不能成就最大的原因。不但你想一切恶,心不清净,你就是想一切善,心还是不清净。许多学人对我说,希望能求得佛教的大义,做为自己修学的方针。我自己学佛也将近三十年,三十年之中我所体会的,佛教的教学没有别的,只是教导我们「一心不乱」而已。所以,我把它归结为「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佛法的修学只是如此而已。我们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平等、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慈悲?果然如是,我们就大有进益;若是相反,我们的路就走错了。我们能把握到这个纲领,就应当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心就清净、心就平等了。这两句话大家要特别注意到,不是叫你一切善事都不要做、恶事也不要去断,那就错了。断恶修善是事,是我们一天到晚必须要做的,要断恶、要修善,但是断恶修善的心不能有。事上要断,心上(心就是念头)莫思量,断恶不作断恶想,修善也不作修善想,心一味清净,这是学佛人。如果说,「我心清净,我恶事不做,我善事也不做」,这是外道,这是小乘,这不是佛法。如果是这样作法,六祖怎么能说「妙用恒沙」?「恒沙」是比喻「多」,像恒河沙一样,这是大用无方。懂得这个要领,你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清净心体就是实性,也就是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湛然常寂」是清净心体之相,心清净极了。从清净心中生出来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是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诎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馀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拜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剌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薛简承蒙六祖这一番指教,豁然大悟!可见,他也是有相当根基的人。「礼辞归阙」,回到朝廷,把六祖大师的开示转达给皇帝。就在这一年九月初三,皇帝有诎书奖谕六祖大师,说:「大师不肯奉召,而以年老多病为辞。你为皇帝修道,为国家的福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真正有修道的人,就有龙天护法,此地一定蒙福报,就会消灾免难。「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这是将他比作维摩长者。维摩长者当年示现生病,佛弟子、舍利弗尊者这些人都来问候,他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