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三十五集
六祖坛经(第三十五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35【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以拄杖打三下。】神会幼年时候就学道,他十三岁从玉泉寺到曹溪来参礼。玉泉是神秀道场,可见他以往是亲近神秀大师。这个童子非常聪明。六祖问他:「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这些话都是禅宗机锋语。六祖对于来参学的人都相当尊重,连这位小沙弥也不例外,称他作「知识」。「善知识!你从老远很辛苦到我这里来,你还能见得本来面目否?」这个意思是说,根本若是明白,枝叶自然茂盛。「本」就是本有灵明觉知的本性。六祖说:「如果你有本,就应当认识主人」。「主人」就是自己的真性,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才是自己的主人公。六祖叫他试说说看。神会说:「我以无住为本,见就是主。」这些话,实在说并不是神会的见地,他并没有证得,而是随随便便说的,他在秀大师会下听得多,这些话他很会讲。六祖说:「这个沙弥,怎么可以这样随随便便说话?」意思就是,神会说话太草率了,取别人的言语来答复祖师所提的问话。于是,祖师就拿拄杖打他三下,责备他说话不应该取别人的见解做为自己的见解,所说的是「口头禅」,不是自己的见地。【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戏论。神会礼拜悔谢。】神会问六祖:「和尚坐禅,你还见不见?」祖师反过来问他:「我打你痛不痛?」神会对曰:「亦痛亦不痛。」这都是禅宗里学的油腔滑调。六祖说:「我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底下这些话很重要,诸位要特别留意。六祖说:「吾之所见,是常见自己心中的过失,常见自己的过错;我不见,是不见他人是非好恶」。这叫亦见亦不见,这是学道人真正的本份事情。六祖反过来问他:「你说亦痛亦不痛,这话怎么讲法?打你若不痛的话,你与木头石块有什么两样?打你,你还痛,你是凡夫,你就会起瞋恚心。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法。你自性没有觉悟,你敢在我面前戏论、开玩笑9这个责备很重,神会于是礼拜忏悔,知道自己错了,完全是一副油腔滑调、聪明伶俐的口头禅。实在讲,神会是年纪太轻了,但是从这段文中也能看出,他确实是个聪明伶俐、非常可爱的小沙弥,难怪祖师对他相当器重。【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馀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六祖说:「你若是心迷不见性,就应当问善知识,求一条开悟的道路,这叫参学。你要是心悟了的话,悟了当然就是明心见性,见性之后就要认真依照见性的方法修行。你现在自己迷惑颠倒,不见自心,你到我这里来,还反问我见与不见。我见性,我自己晓得,岂能代你见性?岂能代你破除迷障?你若是自己明心见性,你也代不了我9这桩事情,正所谓「父子上山,各自努力」,哪一个人也帮不上哪一个人的忙,哪一个也代替不了哪一个。六祖说:「你如何不自知自见?」这就是教导他方法。明心见性,这是要自己觉悟,自己去见性,不要去问别人见与不见。问别人见与不见,与自己确实是不相干。这一番开示,对我们非常有用处。因为我们见到一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