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三十五集
知识,总会问他:「你现在的程度怎么样?你有没有了生死?你有没有断烦恼?你有没有明心见性?」这些话就与神会初见六祖是一样的意思,所问的都是不相干的话,没有意义的话,这些话都叫做戏论,是不应该问的。【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有一天,祖师为了勘验大众,提出一个问题来考大众,看看在会的大众有几个功夫成熟了,这一番启示就可以叫那些功夫成熟的人明心见性。六祖说:「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这三句,头、尾是两边,名、字是两边,背、面也是两边;说这些皆无,这是两边不立。「诸人还识否?」你们有几个人能认得?神会说:「这是诸佛之本源,是神会之佛性。」这个小孩说得没错。祖师所说确实是指真如本性,大家还没有说出来,这个小沙弥就先把它说出来了。【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六祖说:「没有名也没有字,你怎么叫它做本源佛性?」你怎么可以称之为自家的本性、诸佛的本源?本源是名字,佛性也是名字,这就是责备他依然落在痕迹上。真正觉悟的人,一点痕迹都不落。神会的悟性很高,但他还是免不了落在知解上。于是六祖责备他说:「你将来若是有一把茆草盖头,你也不过是成就一个知解宗徒而已」。「茅草盖头」,就是将来自己有一个立足处,有一个茅篷可祝这句话完全是呵斥责备他的话。但是,禅宗往往以呵斥的话做为印可。所以,看起来是六祖责备,实际上是同意神会的见地没有错误。【会后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行于世。】神会就是后来的荷泽禅师。六祖过世之后,神会到了京师洛阳,洛阳本来是神秀大师弘法的根据地,他去了之后,大弘曹溪的顿教。他著有《显宗记》,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作品,完全是讲明心见性、向上一著。【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聚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六祖大师经常见到许多人故意找难题来问,免不了都是由于嫉妒瞋恚而来的。这样的人在秀大师会下很多,如果不多,怎么会派张行昌来行刺?大师又何必隐居在猎人队十五年?可见嫉妒障碍、争名夺利在佛门中普遍存在,盛唐的时候是如此,何况今天?觉悟到这个境界,自己修行应避免这些争端。修道之人一定要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有争的地方我们要避免,有求的地方我们要忍让。总而言之,道心是清净心,我们所修的只是着重在清净心。若是修净土,只着重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此地讲的明心见性。六祖会下,当然也免不了有这种人。大师对于这些习气很重的人非常怜悯,时常开导劝化他们。下面这一段,可以说是日常开导的纲要,这几句我们要特别牢牢的记祝『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道」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清净、慈悲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这才是一个学道人。不但一切恶念我们要断尽,就是一切善念也不应该存在,这才是真正的善。一般的善,是善恶相对的善,相对的善就不善。也许有人问:「恶,我们应当离,若是连善都离了,这个世界还成什么世界?」他不晓得这个道理,执着在字面上。殊不知,离开善恶的善,自性中的真善、本来的善就现前。所以,佛法讲慈悲,叫「无缘大慈」,缘是条件,无缘是没条件的,慈就是慈爱、仁爱;「同体大悲」,一切万物与我同一个理体,真正能做到别人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别人,自己与别人分不开,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善。所以,祖师在此教导我们,善恶两边都要离开,这才能开悟,心才能到清净,才能到一心。这个时候,不但善念、恶念的念要离掉,名相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