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三十三集
。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六祖说:「你听我这么一讲,与你老师所说的是否相同?我所说法都是不离自性,如果是离自性说法,都叫做着相。着相,自性当然就常迷」,离相,自性是常悟。「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正是所谓万法唯心,离自性之外,哪有戒定慧?戒定慧是本性本来具足的德用,我们迷了,就叫做贪瞋痴。大经常讲,贪瞋痴就是戒定慧;迷了就称贪瞋痴,觉悟就称戒定慧。体实在没有改变,所改变的是名相不同而已。「这是真正的戒定慧法」。【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这首偈非常重要,这是修自性戒定慧的方法。「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从来就没有过失。凡夫迷了自性,造作一切过失罪业是妄心所造,不是真心。真心从来如如不动,真心从来没有过失,这是自性戒。《起信论》云:「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戒波罗蜜」。「心地无痴自性慧」,心体是光明、清净、平等的,能生一切智慧,只不过我们现在是在迷,好像这个能力不能现前,实际上这个能力没丧失,只是把真知转变为不知。所以,知与不知是一不是二。这些道理都在大乘经论之中,我们要细心去探究。探究,实在讲只能得一个彷佛,如果要证得,必须依照理论与方法认真修学。「心地无乱自性定」,这些道理最浅显、最常说的,无过于《大乘起信论》,说得非常透彻。真如本性从来也不迷,从来也不乱,可见戒定慧是天然本具的。「不增不减自金刚」,在圣位,成佛了,戒定慧并没有增加一些;纵然堕落在阿鼻地狱,我们自性的戒定慧也没有缺少一点;不增不减。金刚是比喻,所谓是金刚不坏身,是指我们真如本性坚固、光明、洁净。「身去身来本三昧」,这句话是针对「长坐不卧」而说。因为一切行住坐卧,来去自由,无不在定中,正是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慧海禅师说:「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这是禅定很好的解释。【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志诚禅师听了六祖开示之后,非常感激,后悔过去多年来无法悟入真实的境界。于是他也呈了一首偈,这首偈是他的心得报告。「五蕴幻身」,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也叫做「五阴」。《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他这个心得与《心经》相彷佛。「幻何究竟」,幻不是究竟的。「回趣真如,法还不净」。「回」是回向,「趣」是趣入。你存心要想证得真如本性,能不能证得?不能证得;《心经》云「无智亦无得」。有心去求,决定求不到;无心去求,也求不到;必须将有心、无心都离开,真如本性本来现成。【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这首偈非常好,六祖大师很同意,为他印证。然后告诉志诚:「你的老师所讲的戒定慧,是劝小根智人。」小根是指可以接受小乘教学的根性,当然他也得有智慧,他若没有智慧就不能接受。六祖说:「我所讲的戒定慧,是劝大根智人。」是上上乘的根性。「若悟自性,也不建立菩提涅槃,同时也不建立解脱知见」,这正是古人所说「无为而无所不为」。因为无有一法可得,然后才可以随缘建立一切法,诸佛祖师无不如是。六祖说:「你要明了这个意思,要透过这个意思,这才叫做佛身,也叫做菩提涅槃,也叫做解脱知见。见性的人,非常自在,他建立也可以,不建立也可以。来去自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