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三十三集
六祖坛经(第三十三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33【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志诚禅师悟了以后,继续请六祖大师开示。首先问生死大事,这是大、小乘佛法都非常重视的问题。这个开示,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我们听了六祖的开导,也能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六祖问:「我听你的老师教诫学人戒定慧的方法,不晓得神秀大师说戒定慧的行相是如何,你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志诚禅师说:「秀大师常说,诸恶莫作为戒,众善奉行为慧,自净其意为定。」秀大师说戒定慧的行相,实际上就是佛教里一首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不离这个原则。这首偈将一切大小乘的教法全包括荆偈颂是出自《增一阿含经》,迦叶问:「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当时阿难尊者就说了这首偈。「诸恶莫作」是佛法的根本,即教学的根本。诸恶莫作才能出生一切善法,而善之极处就是心意清净。这首偈,每个学佛弟子都应当遵守奉行,秀大师也常常这样教导人。志诚问:「祖师,你用什么方法教诲学人?」【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六祖说:「我要是说有法与人,就是欺骗你。」这句话正是上上乘的教学。《金刚经》云:「如来于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净名经》云:「除去所有」,《法华经》云:「只是除去心中作见解处」,又云:「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祖祖相传,确实无法与人。修学若要有所得,都是生灭法。《心经》说得很清楚,「无智亦无得」。佛法究竟教的是什么?六祖说:「只不过是随缘方便,为众生解除束缚而已。」束缚就是烦恼,看众生是什么样的毛病,跟大夫治病一样,哪有一定的方法?把你的病治好之后,治病的方法与药也统统不要了。「随方解缚,假名三昧」,三昧就是禅定。六祖说:「像秀大师所讲的戒定慧,实在是不可思议。但是我所见的戒定慧又很特别,又不一样。」【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志诚禅师问:「戒定慧只合一种,哪里还会有两种?既然不同,它又有什么区别?」戒定慧之教学是大前提、大原则,随着众生烦恼的浅深、执着的厚薄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以五乘佛法来说,人乘佛法有人乘标准的戒定慧,五戒是人乘的戒律;天乘有天乘的戒定慧,标准比我们人乘要高一层;声闻、缘觉、菩萨,各个地位上的标准浅深都不同,但是名称没有两样,都叫做戒定慧。六祖说:「神秀大师所说的戒定慧,是接引、教诫大乘根性的菩萨。」凡是在学的,都叫做菩萨。菩萨是人,不是泥塑木雕的木偶。学习圆满了,就叫佛;没有圆满以前,都叫做菩萨。正如学校在学的学生,称为菩萨;毕业了,称为佛。六祖所说的戒定慧是接最上乘人,就好比是研究所、博士班的学生,这是接引最上根性的人。差别就在此地。六祖说:「由于悟解不同,见性就有迟有早。」悟解,上乘根性的人一闻千悟,他根性利,一听就开悟,这是悟得快;根性钝的人,悟得迟,讲了他也不悟。禅宗有所谓「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小疑若干次,大悟若干次,才能到彻悟;这是前面所讲的渐修法门,神秀大师是用这种方法渐渐诱导中下根性的人。六祖大师办的是研究班,所以,在秀大师那里修学十年、八年的,再到曹溪去,没几天就能开悟。可见秀大师也是无量功德,他能将这些学人奠定非常好的基矗【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