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三十一集
    六祖坛经(第三十一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31【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菴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菴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云。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智隍禅师最初也是在黄梅五祖处参学,他非常用功,自己以为已经得到禅定,「正受」就是禅定。于是,他就在一个处所结小茅篷静修,修定。不知不觉就修了二十年。六祖大师弟子玄策,游方访道到黄河北岸河朔一带,听到智隍禅师的大名,就到他的茅篷拜访,问他:「禅师,你在此地做什么?」智隍禅师说:「我在这里入定。」玄策说:「你说入定,是有心入?还是无心入?要是无心能入定,一切无情的草木瓦石都应得定;要是说有心入定,一切有情含识众生,包括一切动物,也应该得定。你到底是有心还是无心?」智隍禅师说:「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这是说明他定中的境界。他在入定的时候,既非有心,亦非无心。玄策说:「不见有有无之心,这是常定、是大定,哪里还有什么出入?如果这个定有出有入,就不是大定。」入的时候有定的境界,出了定,心又散乱了,所以这个定不是大定。「大定」,是我们通常讲的「楞严大定」。这一段话我们应当要留意。为什么?在现今,许多大专同学们都喜欢禅宗的修学,如果对于禅宗根本的理论与方法不能透彻了解,免不了要误入歧途。智隍禅师在五祖会下住过那么多年,都发生了误会,何况我们现在没有明师指点,修学禅定当然是非常困难,障碍也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祝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玄策这么一问,智隍禅师无词可对。隔了很久,他说:「禅师,你的老师是谁?」玄策说:「我的老师是曹溪六祖。」智隍说:「六祖以何为禅定?」玄策说:「我的老师所讲,妙湛圆寂,体用如如。」妙湛,如《楞严经》说的「妙湛总持不动尊」,「妙湛」二字是形容法身。法身无相,湛然常寂,无作无为,遍一切处,不生不灭,所以才能体用如如,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相上来说,「五阴本空,六尘非有」。这是教我们了解,体是真实的,相是虚妄的,真如理体不碍虚妄的相用。如果我们真正体会到五阴本空,人我执自然打破,烦恼障可以断除;了解六尘非有,法我执可破,所知障可以除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真心理体本来没有出,哪有什么入?入出是相对而说,有出才有入,有入才有出;有定才有乱,乱了才有定。如果是真如本性,出入、定乱都加不上,这叫常定,这叫大定。「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的性,本来就没有所谓「止坠,因此,不可以有住于禅寂这个念头,有住于禅寂这个念头就错了。「禅性无生,离生禅想」。真正的禅,禅就是我们的真心理体,如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若有一个禅的寂静,有这么一个享受、感受,你心里有一物,有禅寂;若你心里有「我现在已经得禅定,我已经在定中境界」,这也是错误的。为什么?真心不生不灭。因此,你生了一个「禅」的念头,这个念头是妄念;你享受到禅的清净寂灭,这个清净寂灭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都是真如本性里面的染污。「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心要空,要寂静,这一点非常重要。「亦无虚空之量」,虚空之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中不可以有虚空这样的度量。【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三十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