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三十集
    六祖坛经(第三十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30【行思禅师。姓刘氏。吉州安城人也。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甚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諡号弘济禅师。】行思禅师,听说曹溪法席非常殊胜,于是就到曹溪来参礼六祖。他向六祖请教:「应当怎样去做,才不至于落在阶级里面?」阶级是指菩萨位次,十信位、十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个阶级。不落阶级,当然就是顿超。所以,他请教的目的就是要学顿超法门,不要渐次修学。六祖问他:「你曾经用过什么功夫?过去是如何修学?」行思禅师说:「圣谛亦不为。」圣是指诸佛。圣谛就是无漏的圣解,行思说:「我连这个也离开了,我也不着。」这个境界相当高。六祖说:「你落什么阶级?」行思说:「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这话说得非常透彻。有凡、有圣才会有阶级;有修、有证,也有阶级;行思禅师的境界是无修无证,凡圣一如,这当中没有分别执着,哪里还会有什么阶级?如《心经》讲的「无苦集灭道」,乃至「无智亦无得」。六祖大师对他非常的赏识,很器重他,叫他作一名班首,就像大众当中的班长一样。有一天,六祖对他说:「你与众生有缘,应当去一方弘化利生,不要让佛祖的道脉中断。」意思就是叫他去教化众生。行思禅师在六祖座下得法之后,回到吉州青原山,在那里弘法利生。諡号弘济禅师,其事迹《传灯录》有记载。【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甚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益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怀让禅师参访嵩山安国师,安国师就打发他到曹溪参扣六祖。六祖问:「你是从哪里来的?」让师说:「我是从嵩山来的。」六祖再问:「甚么物恁么来?」这个意思就是,什么东西?怎么来的?这句话,我们乍听起来是呵斥的话,很不客气,但是要晓得,这是禅宗的机锋语,也就等于口试一样。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这句话对得非常恰当。因为祖师问的意思,是直指人心,说的是虚灵不昧的真心,怀让禅师一听就明白,随即答复:「说似一物即不中。」因为虚灵不昧的真如本性,是没有任何物相可以比拟的,一般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什么都说不上来。这么一答,六祖就了解他的境界。于是再问他:「还可修证否?」让禅师说:「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这两句话很重要,在禅宗非常著名,其他各宗也时常引用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变成以后宗门教下修学的最高指导原则。「修证即不无」,是说有修有证,虽然有修,心地是清净的、是光明的,决定没有丝毫的染着。这是真实的功夫。不善修学的人,譬如修布施,免不了心里落一个能布施的我相、所布施的物相,以及接受布施的对方;换句话说,三轮不空。这就是有染污,虽然有修,有修有染污;若能到有修而无染污,这才叫做真修。不但布施,就是诵经、拜佛,或者禅定,乃至于般若,都时常被染污。如果到「染污即不得」,必须要离开分别心、离开执着心,正是禅宗所谓「离心意识参」!才能得到这个境界。六祖说:「只此不污染,是诸佛之所护念。你既然到了这个境界,我也是这个境界」。以往,西天般若多罗大师有一个预言,般若多罗是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即达摩祖师的老师,他说:「将来你的门徒中,要出一个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三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