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二十七集
道理?你要想开悟,你有这一念就是开悟的障碍。所以,真正要求开悟,是心里一念不生,而一切境界了了分明,这才有入处。智常又说:『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自性」就是大觉的根源,称作佛性,亦称心地。「随照」,随着见知照了万物;「枉」是冤枉,冤枉是说念念迁流。这是讲凡夫地的境界。后两句是歌颂六祖开示之德,「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若没有到祖师这里接受指导,必定依然是趣向于两头。「两头」,一个是「存无见」,一个是「守空知」,这两头都是障碍,两头都不能悟入。【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智常禅师问六祖:「佛法常讲三乘法,又说最上乘,弟子不了解这个道理,希望祖师开示。」六祖说:「你学道,要懂得观自本心。」观自本心,就是观照般若。在一般经论中,是以观世音菩萨做代表,观世音菩萨的方法就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闻是用的耳根,所以叫反闻。观是讲见性,叫返观;《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者」即是。所以,要着重在「观自本心」。这一句,大乘佛法虽然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论讲多少法门都不离这个原则。我们能掌握这个原则,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很容易成就。「莫着外法相」,只要你执着心外的法相,事情就麻烦,所有的障碍都起来了,我们俗话说「放不下」。因此,不但世缘我们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譬如,我们念佛,念佛也得要「三轮体空」。佛号二六时中绝无间断,不执着能念的我相,不执着所念的佛相,不执着所执持的名号,这就叫念佛三轮体空。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种念佛法就是「观自本心,不着法相」,如此才能得到一心不乱,上品上生。六祖说:「法,哪有四乘?四乘法是从人心有差别而说」。「见闻转诵是小乘」,小乘根性小,仅依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勤诵经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像这样的人确实是有,不但有而且还不少。他虽然是念《华严经》、念方等经、念《法华经》,如果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还是修小乘法。「悟法解义是中乘」,悟是觉悟,你对于佛所说的一切法义能够了解;换言之,你比前面一种要进步一等,前面是但诵不解义,现在你能解义而诵。可是虽解义,你没有实行,所以法的真正境界你无法证得。你所解的义,依然是别人所证的境界,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并非你自己亲证的境界,所以称为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他能依法修行,必定是义理明白通达,所以才能依教奉行。行帮助解,解也帮助行,行解相应,相辅相成,这样才是一个大乘菩萨。三乘是这么来的。最上乘,「万法尽通」,对于一切万法无不通达,「万法俱备」。这两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必得真正明心见性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要到这个境界,必须「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这是最上乘人,也是圆满见性的人。学佛,当然最好是要出家。「出家」的意思,「家」是指枷锁之家。佛说,离开妻子、眷属、田宅形式之家,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要心出家,要出烦恼家、要出生死家、要出无明家,这个问题才能解决。莲池大师说,「身出心不出」,这没有用处;「心出身不出」,譬如一些在家居士,他心里向道,身虽然没有出家,他的修行果证与真正出家人并没有两样。真正出家人是「身心俱出」,他才能有大成就,就是此地讲的「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他无论修哪个行门,都会有卓越的成绩。这次在南部讲经,有一位同修告诉我:高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二十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