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讲记 第二十二集
我们误会,以为修福就可以灭罪,这是很大的错误。「后世得福罪还在」,这一点,稍稍通达佛法的同修们都非常明白。修福之人,如果心中三恶不能灭除,他的福报有的是在人天享受,有的是在恶道中享受。我们读《安世高传》,安世高前世有一位同学,是一位出家人,经典中记载:他是明经好施,对于教理非常通达,又喜欢布施。可惜他心中三恶没有断!第二世享福,享福到什么地方去享?神道。这个神是水神,就是世俗讲的龙王,北港的妈祖就是属于龙王一类。福报很大,周围千馀里的人,都到这个庙里来烧香拜拜。这个神很灵验,因为前世明经;福报大,是前世喜欢布施。由此可知,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这两句是六祖说明真正消灾灭罪的方法。信佛的同修,甚至于不信佛的一般人,常有人觉得自己有过失、有罪业,就到佛菩萨面前求消灾,或者到神庙里求消灾。这个灾是否能消得了?确实是大有问题。诸位一定要明白,不可以迷信,迷信只有增长罪业,决定不能消除罪业。要想消除罪业,一定要向心中除罪缘。何谓「罪缘」?就是从今以后不再造恶业;也就是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君子不贰过」。过失只有一次,不会再犯第二次的过失,这就是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性」是真心,就是要以真实心、真诚的心求忏悔,从今以后不再造罪业。第三首偈:『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这两句是讲大乘人之理忏。忽然觉悟了,悟的什么?悟的大乘法。这一悟大乘,就是真正的忏悔。为什么?因为大乘法是自度度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诸位想想:这样的心行,可以说是无比的至善,当然能灭一切罪。「除邪」,邪念、邪行统统远离;「行正」,心正、行为正直,这就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观」就是妙观察智,也是三种般若的观照般若。学道最重要的是,与自性相应之观照般若能时时现前,这是一乘菩萨的修因。「即与诸佛同一类」,这是讲果报。修因,后面当然证果。这是在大乘之上,也是成佛之道的快捷方式。第四首偈:『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这两句就是说明「祖师西来意」。祖师西来意,主要就是讲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他的用意在哪里;换句话说,他何以到中国来?他之所以来,就是唯独传此顿超的法门,他是为这个来的。「普愿见性同一体」,普遍愿一切众生都能明心见性,与诸佛同证一体,即同证不二法门。「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这两句就是说修证一体三身法门。如果要想当来,当来就是现前,我们能证得清净法身,首先要修离相的法门。离相从哪里离?不是从外面境界上离,是从心中去离;把心中的妄相、邪念,都洗得干干净净,就能证得一体自性三身。第五首偈:『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这两句是六祖苦口婆心的劝勉我们,我们在字里行间,能看到他的慈悲、苦切之心,对我们的期望。「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我们一般讲,学生求老师不容易,所以明师可遇不可求。我们从这首偈来看,一个老师求学生,比学生求老师还要难,还要不容易。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若悟大乘得见性。「若」是假使,希望你能在大乘见性,这是大师对学生虔恭合掌至心祈求的。「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言下要不悟,那就是面对千里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二十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