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二十一集
六祖坛经(第二十一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21第五段:六祖讲了几个很具体的修学方法。大师说:「若我们心中有一念邪思起来,这个时候要用正念去度邪念。若心中起迷惑,一定要以觉悟去度迷惑。以诚实去度憍诳,以信实度虚妄,以大悲心度不善心,以喜舍度嫉妒,以善度恶,以慈悲度毒害。」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这是心中的众生。众生的本意,众缘和合而生起者。我们起心动念都是众缘和合而现的现象,这都是众生。大师指给我们看,各须自性自度,以一样来对付一样。以八万四千法门度自心中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以般若智慧观照破除迷妄的众生,各各自度,这叫做真度。这就是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的修行方法。以自性智慧的观照,才能除去虚妄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妄念,这才是真正的断烦恼。断烦恼与度众生是一而不二,是一桩事情从两方面来观察,从性质上来说,它是烦恼;从现象上来说,它是众生。至于自性法门的修学方法,大师指出,必须是「自性常行正法」。这一句重要的是「自性」二字,因为加上这两个字,我们才晓得,正法一定是与自性相应,违背自性就不是正法。佛法常说的「称性起修」,就是自性常行正法,这是真正的修学自性法门。至于佛果,大师教导我们要「下心行于真正」。「下心」就是谦虚、谦下、恭谨,心与行都与自性相应的真实纯正之法。这个时候,迷觉双离。觉是对迷而说的,迷要是断了,觉也不存在。迷断了之后,若还有觉存在,这个觉就是迷,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正是所谓「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就是见佛性,这就是真正的圆满修成自性无上的佛道。这一节说力行践愿,发愿的功德才能圆满。既发愿,发心认真修学,修学入手必须要皈依三宝,所以大师教导我们修三皈依法。本经讲的是「无相三皈」。大师教我们所唱的三皈是:「皈依觉,二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这与普通所讲的三皈是不同的。这个不同只是在词句上的不同,义理上是相通的。通常我们讲的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大师在此是完全从三宝义理来说明。「佛」就是觉,这个说法实在是非常好。一般人讲到皈依佛,总是想到心外有一个佛,一定会想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十方诸佛;皈依法,一定想到佛教的许多经典;皈依僧,立刻就想到出家人;心中起了许多的妄念、邪念,心外求法,纵然发心皈依,实际上是走错方向,得不到三皈真实的利益。大师在此地真正是极其善巧方便,从义理上指出,三皈原是自性三宝。「皈依佛」,佛就是觉,就是我们心性中朗然本觉。本觉是福慧具足,所以称为「二足尊」。「皈依正」,正是平等正直,平等正直当然远离五欲六尘,所以称为「离欲尊」。「皈依净」,净就是三业清净,三业清净之人在一切众生中是最尊最贵,称为「众中尊」。这个说法与自性三宝完全相应,实在是非常难得,真正是智慧的开示。从这里我们看到六祖的善巧开示,从名称上就教导我们自悟自性、自修自性。这样皈依,它的作用,内可调适我们的心性,外敬他人,这是真正的自皈依。大师为我们说了之后,特别教导我们修学三皈的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凡是学佛的同修,进佛门来第一课就是受三皈。我们想想:我们皈依三宝之后,究竟得到什么功德利益?如果认真的反省就会知道,其中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检讨。我们读了《坛经》这一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使我们真正明白佛门第一课是多么的重要。这一课是多么的有意义,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是修学佛法的基矗皈依之后,并不就算完了,皈依一定要依着三大纲领来修学佛法的基矗第一是「自心归依觉」。大师告诉我们,必须要做到「邪迷不生」,邪是邪见,迷是迷惑;真正能远离邪见、迷惑,这才是觉悟的人。在日常生活之中,无论精神生活或者物质生活,要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