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二十集
定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这就叫戒香。可见,这样的「戒」才能称性,才是从自性中生起的。第二是「定香」。「定」,于善恶境界一切相状之中,都能保持自心不乱,这就叫做定。这是自性本定,《楞严经》称作「首楞严大定」。第三是「慧香」。「慧」是般若的智照,这也是起于自性的。虽然在相上来看,确实是有断恶修善,有这些事,可是决没有断恶修善的执着,这才叫做慧。如果着相,就不叫做慧香。由此可知,六祖所谓的慧香,就是「离一切相,修一切法」。第四是「解脱香」。解脱就是自在,我们世间法所谓是自由自在,在佛法里称为「无碍」;必须要做到心无攀缘。佛法里,尤其是大乘佛法,可以说是弘愿甚深。无边的弘愿,但是菩萨决定没有攀缘。譬如,菩萨有普度众生的大愿,菩萨要不要做度众生的事业?当然要。如果机缘不成熟,菩萨还是如如不动。这里面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菩萨虽有愿,愿不能成就,菩萨本身有障碍,所谓是业障,障碍了他;第二,众生没有福,也障碍了菩萨的弘愿。菩萨必须要忏除自己的业障,同时又要众生有福,这时菩萨就示现祖师的地位,能够建大道场,做大佛事,普度一切众生。这两种障碍有一种还不能排除,菩萨就在深山里住茅篷,或者闭关自守,正如古人所说:「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这里面没有攀缘,只有随缘,正是普贤菩萨所谓「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菩萨的心是清净的,不思善也不思恶,一切自在无碍,这叫做解脱香。第五是「解脱知见香」。这是说要识自本心,真正的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通达诸佛所证的真理,和光接物,永远离开人我执与法我执,这样的知见就是佛知佛见,我们称作解脱知见香。这是五分法身香。末后,大师劝我们应当「各自内薰,莫向外觅」,这两句话是苦口婆心,非常恳切。第三段:「大师教导我们无相忏悔」。我们先说无相忏悔的功德利益,大师在经中明白的开示:「无相忏悔的功德,确实能消灭三世罪」,三世是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换句话说,无罪不灭,「果报是得三业清净」,身清净、意清净、口清净,换句话说,无不清净。由此可知,灭罪、清净是从忏悔中得来的。菩萨能随缘而不攀缘,主要就是他明白这个道理,他真正能修学无相忏悔。「忏悔」,可以连起来看,也可以分开来讲。「忏」这个字,原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叫做「忏摩」,意思是忏除过去的罪业,也就是指往昔所有种种的恶业。恶业,当然不外乎身口意三业的造作。恶业中最重的,六祖在此特别指出三条纲要。第一条是「愚迷」,愚是愚痴,迷是迷惑。一个人若离开了愚迷,他决定不会造罪业,所以愚迷摆在第一。第二条是「憍诳」,这确实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的俱生烦恼。在过去,上自帝王下至庶民都有憍诳的习气,《礼记曲礼》特别教诫我们「傲不可长」。傲慢人人皆有,若能不再增长,就很好了。儒家讲的是世间法,希望这个烦恼逐渐能减少,并不要求将它消除。佛法是讲清净法、讲出世法,这种严重的烦恼必须要求断除。第三条是「嫉妒」,这也可以说是人人皆有。我们仔细观察一、两岁的小孩,他就有嫉妒心。由此可知,嫉妒也是无始俱生的恶业烦恼。重的恶业等罪我们要消除,轻的小过,并不是说就可以不忏悔。重罪消除了,小过失也不犯,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身心清净,才能真正做到三世罪灭。所以,在「忏悔」这一段,祖师教导我们应当「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再讲到「悔」。「悔」,这个字是中国字,就是「后悔」。悔是悔过,悔其后过,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讲求「后不再作」。孔老夫子教学生「不贰过」,过失只有一次,一次自己觉悟了,以后再不会重犯同样的过失,这叫做悔过。「悔过」与印度「忏摩」意思相通,在翻译时就把「忏摩」译作「忏悔」;忏悔二字可以说是梵华合译,上面是印度字,下面是中国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二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