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十八集
情,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凡夫心里面总有事,事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心里面没有事,诸位想想:心没有事,身当然没有事,境界也没有事,所以才能得到一切清净。还有一个意思是「无二相」,以清净心观察世出世间,无非清净,正是佛在大经所讲:「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寂灭现前时就是无二相,万法平等一如,我们在《华严》、《法华》都体会到这样的境界。这是佛与大菩萨的真实境界,必须要到无念才能证得。这个境界中,决定没有尘劳烦恼的念头生起。这是「无」的意思。「念」,是真如自性起念;换句话说,就是真如之用。这是说明「无念」是念而无念,无的是妄念,念的是真念,就是真如起念,真如之用。经上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可见禅宗讲「无念为宗」,并不是教你什么都不想,什么念头都没有。这是误会!它是教我们无心意识的妄念,存自性真如的正念,无念为宗是如是讲法。第二纲领是「无相为体」。无相为体是说「于相离相」,这才是无相。「相」,是阿赖耶的本质相,在我们眼前,为我们六根所缘的本质境界。离什么相?离妄相。这个道理在唯识说得非常透彻。在一切相不起妄想、分别,也不起妄念,这就叫「于相离相」。能做到于相离相,法体就清净,这个时候清净法身现前,正是所谓心清净则身清净,身清净则境界清净,境界清净则国土清净,所谓「心净则土净」。这对于修净土的同修来说尤其重要,若修净土决定要取得理一心不乱,不懂得这个道理是无法起修。第三纲领是「无住为本」。无住,佛在《金刚经》特别强调;而六祖也是在「无坠大彻大悟。何谓「无坠?六祖说:「于诸法上,要学着念念不祝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太好了。我们凡夫妄念纷飞,想东想西,想前想后,这是错误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都是讲求「无住为本」。这三大纲领,是祖祖相传本来正教。第五段:是讲修学违背了三个纲领,有什么样的过失。第一,违背无念为宗,这是起心动念的过失。六祖说:假如我们一切都不想,一切的念都除尽,实在讲就是修无想定。无想定,果报在无想天,无想天是属于外道天,不是真正的成就。六祖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就是生到无想天,还是大错。其次,这样的人,他对于如来所说之法、祖师所说之法义,并不了解,也不认识;自己错了,犹算罢了,还要劝别人,教导别人,又谤佛经,这个罪过就大了。造这种罪过,他自己还不晓得,这真正是非常的可怜!六祖说:在境界里,如果有念,必定就起邪见、不正确的见解,一切妄念都会从此而生。这是起念的毛并过失。第二,讲着相的过失。「诸法实相」是说一切法无相,如果我们在一切法分别执着,这就是取相。无相当中若是取相,还要执着相,这当然是大错,与法性、实相相违背了。第三,讲有住的过失。这是不了解诸法空相,所以他的心时常住在境缘上,于是起惑造业,轮回不已。这是凡夫住相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生死轮回。修行人前念、今念、后念相续不断,依旧是被业报缠缚,他不能见性,不能证得一心。可见,修行人心要是有住,也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