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十八集
慧。寂照一如、寂照平等、寂照不二,这才是禅宗顿教所讲求的。六祖说:「心口俱善,内外一种,这就是定慧平等」。这一句是教导我们如何学定慧等学;换句话说,定慧等学的最初方便是心口俱善。内心和我们的外表要一致,不能口里说的是一桩,心里想的是另一桩,那就不是禅定。心里想的、口里说的、身体所行的,完全是一样,这就叫定慧等学。这桩事情是要我们自己去悟,自己去修,如果有争执,就是迷惑颠倒。稍有一点争执的心,这就是胜负的烦恼没有断,必然增长四相的执着,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宗旨大意是如此。第三段:是讲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定慧一体的修行要领,在中国南传禅宗里非常重要,特别重视「一行」。行就是修行,修什么?修一,就是心、口、身行要一,这就叫三昧。六祖说:「于一切处所,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者,就叫做一行三昧。」六祖引经来证明他所说是有根据的,《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这是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纲领,若不能把握这个纲领,我们的修学是很难成就的。尤其对于「一行」,必须要有正确、清晰的了解,而后才有下手之处。一般所犯的过失,所犯的错误,大师告诉我们,是迷着法相。对于法相认识不清楚,同时又执着,误会了,以为是只要坐在那里不动,盘腿面壁,心中不起念头,这就叫做一行三昧。这是将一行三昧错解了,这种见解,实在说等于无情的众生。一块石头,它摆在那个地方几百年、几千年,它在那里不动,它也不打妄想;换句话说,这块石头就入了禅定?我们要想学佛、修禅定,修到最后就变成一块石头?所以,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是误解一行三昧,这是障道的因缘。还有一种,譬如神秀大师他们所传的,静坐看心、观静,认为心要是不动不起,这就是禅定。这种观念、这种修行法,在佛教里相当普遍。六祖告诉我们,若我们对于这个方法执迷,到最后不但不能成就禅定,还免不了着魔。这样辗转的相教,当然是错误的;这个错误就大了,不但是自己不能成就,而且误了一些好心学佛之人,岂不是非常可惜!如何正确修行「一行三昧」?六祖说:「但行直心。」直心就是诚心。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在什么境界,总要保持着心地的真诚,同时要空寂,不着一法,心境俱空。道应当要流通,佛祖为我们说「应用无碍」,如《华严经》所显示,不但理事无碍,而且事事无碍,这是正确的。六祖又告诉我们:「定慧名是有二,体是一个。」一个就不能住,就不能执着。心如果住法,无论什么法,只要你有执着,只要你心有所住,这就是自己缠缚了自己。《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这都是世尊教诫菩萨的名言。迷人渐渐能契入这个修行方法;觉悟的人,他就顿修,速度就来得快。只要识心达本,知道一切法原无差别,所谓圣凡平等、性相不二。第四段:禅宗自从世尊传于迦叶后,祖祖相传本来的正教,我们一定要记注要理解、要依教修行。六祖提出三条大纲:「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大乘佛法三大纲领。能把握纲领,依照这个纲领去修学,决定不会错误。不但参禅如此,纵然是研教、念佛、持戒、修密也不离这三大纲领。离开这三大纲领,就不是佛法。第一纲领是「无念为宗」。何谓「无念为宗」?六祖说:「于念离念。」这句话不太好懂。我们通常讲「离念」,离念一定是无念,无念就没有念了。「无念」没有念,不是禅宗讲的无念,禅宗讲的是「念而无念」。可见,他是有念,有念而不执着,知道念的体相,这是离念。在相上讲,他见闻觉知,六根照见六尘所起的作用,不染六尘境界,也不会因六尘境界而生起妄心。这个妄心,是唯识讲的「心法」与「心所法」。说得再粗显一点,就是不起心;八心王与五十一心所都不相应,这就是不在境界中生心。「无」,是无任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