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十六集
    六祖坛经(第十六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16◎释功德净土第二【次日。韦剌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六祖大师在大梵寺演说顿教法门的第二天,韦刺史以及与会的大众设斋供养。斋罢之后,提出两个重要的疑问,请六祖为大众开示。这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功德的问题,第二个是属于净土的问题。现在我们先讲第一段,「问答功德」。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来,晋见梁武帝的时候,留下一段公案。当时梁武帝说:「我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多少功德?」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大护法,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都是歌颂武帝对于佛法的护持。他见到达摩祖师,首先就问他:「我究竟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答复说:「实无功德。」这则公案,可以说是普遍流传在民间。韦刺史他们对于这桩事很有疑惑,所以他就说:「弟子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和尚为我们开导。」【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养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六祖的答复,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直答,第二段是辨别功德,第三段是讲功德的修法。六祖说:「武帝心邪,不认识正法,误会了,把求福当作功德。」这种误会,可以说是普遍的存在,我们对于功德与福德不能正确的辨别,分不清什么是功德,什么是福德。六祖说:「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离相修福,修福也是功德;若是着相起修,就是福德,不是功德。第二段:辨别功德,有六句。第一句:『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明心见性才是功。「功」是指功夫;「德」是修功而心有所得,心性平等,这就是德。换句话说,平等必须要见性,见性心自然平等。第二句:『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这是说明功德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相貌。古人说:读书在于变化气质。能变化气质,这个人待人接物必能谦虚恭敬,这就接近功德。第三句:『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这句说的境界就比较高,因为其中的道理涉及甚深的唯识学。「万法」是指整个宇宙人生。宇宙人生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从自性建立来的。虽然是自性建立,可是愚迷之人他不知道,觉悟之人他是清清楚楚,一切明达,这是功。「心体离念」才能自觉,才能见到自性建立万法;如果心体有念,必定不能见到自性建立万法这个境界。第四句:『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这一句是从修功说的。前一句说的是理体,这一句说的是修学。修学,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哪个宗派,原理原则是不会变的,就是一定要与自性相应,这是佛门常讲的称性起修,这就是功。一个人能称性起修,他六根在六尘起作用时,必定是清净无染,所谓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就是德。换句话说,能做到六尘无染,就与自性相应。所以,功与德是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第五句:『念念无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十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