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十三集
于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菩提。从事上讲,由断所知障而证得一切种智,了知一切诸法,这是如来的菩提。如来菩提通于此二者,故称大菩提。『菩提本自性』,如来的大觉本是自性中具足。六祖说:「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明白指出自性就是第八识。六祖当时三更入室,听受五祖讲《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祖师于言下大彻大悟,顺口说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也证明一切众生与十方如来的自性没有两样。迷了菩提自性是凡夫,悟了菩提自性是佛,佛与凡夫只不过是迷悟不同而已。在此祖师说,第一句是自觉,本来觉;第二句是转本觉为不觉,正是《起信论》所谓「一念不觉」。「一念」是什么?就是起心。『起心即是妄』,我们在一切法中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就是无明。『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此偈前两句是从本觉而迷成了不觉,后两句是本觉在不觉之中。只要我们能正,「正」是什么意思?是「邪正俱不用」,这就是正。你用邪,当然错了,你用正,还是错了;必须要邪正都不用,这才是佛所说的正法,三障就能离开了。「三障」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障说出轮回的现象。烦恼是起惑,就是迷惑;业障是由迷而造作种种善恶业;有了业,业遇缘一定有果报,就成报障。这就是惑、业、苦所造成的三界六道轮回的现象。这一句中,祖师教导我们超越轮回的原理,就在一个「正」字;「正」字简单的说,就是真心在一切境界里,永远是一念不生、两边不着。诸位要晓得,起心动念是妄心,不是真心。这桩事情,我们在《楞严经》读得很多。楞严会上佛教导我们「舍识用根」,根就是正,因为根确实是在一切境界中不生分别、不起执着。由此可知,生分别、起执着的是妄识,不是真心;也就是不是清净心,那是在妄识之中,在妄缘之中。【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这首偈是教导我们自觉法。修道是修什么道?就是修见性之道、修成佛之道。修见性成佛道者,于世间一切事业皆不相妨碍,正是《华严经》所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是,修行人须『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应。「常自见」就是自觉,怕的是见不到自己过失。「过」,并不是说我们造罪过、做错事情,这种过我们容易觉察,凡夫都晓得,不是大修行人事情。此地,「过」是指用邪、用正。用邪不必说,我们一般人都知道是过,用正也是过,这就很不容易懂。前面说「邪正俱不用」,我们执着在正,分别在正,这就有很大的过失。永嘉大师《证道歌》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这句话我们听起来很不容易懂,也没有法子肯定它。为什么?遇到利刀来伤害,或者遇到毒药,我们想想:我们起不起分别,动不动心?一生分别、一起执着就错了。这是讲的世间法。再讲出世间法,譬如戒律,小乘戒如比丘戒、比丘尼戒,大乘戒如菩萨戒,我们若是执着于戒相,错了,不执着于戒相,也错了。为什么?不守戒是犯过失,存心持戒亦不是正。「邪正俱不用」,是持而无持,无持而持;运用于念佛上,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要见到这个境界,与道才能相应,就是「相当」的意思。这个境界非常微细,必须时常警觉自己,于一切法中,尤其是于大乘法门,无论自修、弘扬,我们有没有执着、有没有分别、有没有起心动念;若有执着、分别、起心动念,即是自己过。能见到自己的过,与道即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