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十二集
六祖坛经(第十二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12【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龋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这几句话是偈颂的前引。六祖大师说:「我有一首无相颂」。《坛经》中所有偈颂,都称作无相颂。特别是此处十五首六十句,是《六祖坛经》的精华。我们要想研究《坛经》,应当先将这十五首颂文念熟,然后细心去研讨,这样你就晓得中国禅宗的旨趣。从此之后学佛,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尤其是禅宗,自然不会落于空谈。于学佛过程中,则不易受他人的欺骗,更不会自欺。可见这十五首颂文相当重要,是我们学佛的原理原则。大师这几句话嘱咐得非常好,教我们必须要记诵、要取法。无论在家修行或者出家修行,只要依照这十五首颂的原理原则去修行,必定有成就。若是不能自修,仅仅把这六十句颂文背得很熟,还是无有益处。颂有十五首,大致分为五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讲「佛教教学的宗旨」,这一段只有一首颂。第二首是独立的一段,「说明佛法理论的依据」。第三首以下到十三首,共有十一首颂,这一长段是讲「修学的方法」。第四段是一首,是讲「果证」。末后第十五首颂,是「结劝」。颂文体系、组织以及义理,非常精严,有条不紊,不但便于读诵,也是行门重要的原理原则。【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这四句,我们乍看起来似乎是很容易懂,实际上所含的意思是既深且广。『说通及心通』,「说」这一个字不但包括言说,同时也包括佛法所有的教学,用「说」字来代表。「通」是通达无碍,《华严经》讲的四无碍辩才,这是通的意思。「心通」就是宗通,心通与说通就是所谓宗门与教下,但是宗门与教下是一不是二。过去有人说,心通的人一定达到说通,而说通之人未必能做到心通。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一层观察,就知道心通与说通有密切的关系;若心不通,说通是绝对做不到。由此可知,要想做到说通,一定要心通。如何才能做到通达无碍?下面一句比喻为我们点出来了。『如日处虚空』,像太阳一样,在虚空之中,意思是教我们要做到一法不立,才能做到通达。做不到,换句话说,纵然是以研学而通达三藏经论,或者通达世出世间法,自己并没有真正证得这个境界,也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不能做到「通」字;通,简单来说就是一定要亲证。心通者,证悟实相;说通者,解悟佛说。此地的「通」,是指证悟之说才是说通,决定不是解悟之说。这个意思,从以下的句子我们能看得出来。这十五首颂,《法宝坛经无相颂讲话》解释得相当清楚,也举出禅宗许多公案来证实,并且得到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的印证。书中举出禅宗嘉山和尚公案,公案的内容是说明一个人,他亲证的境界到什么程度?所谓「上无片瓦,下无立锥」,这两句话就是如日处虚空的意思,到这样的地步才可以说是亲证实相。证得实相之后,实相是体,演说是用。体是根本,说是末,本能摄末,所以心通的人自然就说通。说通的人,由说通而证得心通,这也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因为常常演说就是长时期的薰习,薰习时间长了,自然就能证悟。所以说,由说通至心通,这是菩萨的教法;由心通至说通,是如来的教法,我们应当从这里来观察。这是说明「说」与「心」是一不是二。前面两句是说明佛教教法的原则,一定要做到通达无碍。下面这两句是说明佛祖立教的宗旨。『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唯」是唯独。「传」是承传,辗转授受。「见」是讲亲证。「性」是指众生本具的心性,在唯识称作阿赖耶识。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它的宗旨就是传授见性之法。「法」这个字是包罗万象,佛经里将这个字举作一切事物、一切理论、一切程序,乃至于虚空法界的总代名词。在这里,特别是指一切法里面的修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