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十集
特别记住,妄相不离开荧幕,荧幕也不离开妄相,相虽然动,荧幕不动,相有往来,荧幕是不来亦不去。诸位从这个比喻细心的去体会,你就能悟出这个道理。见性,就是成佛。由此可知,若不知自心是真佛,不知自性是真法,而心外去求佛、求法,认为心外有佛、性外有法,你果然如是执着,你想求佛道,纵经尘劫亦不能成就。即使你把《大藏经》念得很熟,再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是自己徒劳而无功。所以,佛一再教诫我们,只要我们认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佛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又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话是千真万确。可是,由于我们无始劫以来迷失了事实的真相,现在说真的,我们反而不懂,说假的,好像我们立刻就懂了,这就是我们的习气太深。所以,我们应当要明了,离了真心以外,无佛可成。过去诸佛、现在诸佛乃至于未来修行人,总而言之,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修道的人切不可以向心外去求。心性到无染无着时,本来自性圆满成就。所以佛经常说:「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这是见性成佛的意思。【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净名经》即《维摩诘经》。「豁然」就是豁然大悟,「本心」就是真如本性。这是说明顿悟、顿见本性的意思。以下是大师说明自己得道传法的因缘。【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这几句话,我们能看到六祖大师是一闻便悟。我们闻经多年,何以不悟?原因就在「一闻」,而我们是多闻,多闻就不悟,一闻就开悟。可见「一」字是关键所在。「一闻」,就是一心闻也,一心就是无分别心;也就是以闻性闻法,则一闻才能开悟。所以古德常说:「识得一,万事毕。」此处特别提醒同修们,我们拿佛法四大纲领来说,即「信解行证」。在信的方面,我们要「信一心」。自性清净心,这是一心。一才清净,二就不清净,何况更多?信一心就是信自己本来是佛。在解的方面,我们要「解一理」。「一理」,就是实相般若之理。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读诵大乘,若非一心,则不见实相,是未入门也;读经见得实相,才是入大乘法门。在行的方面,我们要「行一门」。我们究竟选哪个法门好?我们从一切大乘经典中去观察,佛一再提示我们,行门中最殊胜的无过于念佛法门。念佛法门能包括所有的法门,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一个念佛全都包尽了;如果不相信,诸位可以细细的去研读《华严经》。在证的方面,我们要「证一果」,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从信解行证上来说,都要着重「一」,自己才能成就,才能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我们要将这个教法流行,令学者也能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这就是讲兴道常兴道场,也要专一,换句话说,道场要一定,譬如六祖大师,他老人家一生就是在曹溪南华寺,并没有离开南华一步。法门也要一定,不能时时变更;若能坚守原则,永无变更,假以时日,无不成者。现今在,台中莲社李老师讲经说法,教化一方,三十年如一日,老人家就是我们的典型导师,他教导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若懂得这个道理,坚守这个原则,在一个道场,修一个法门,能有十年、二十年,没有不成就的。这种成就才能影响佛教,才能兴教,才能真正谈上利益一切众生。【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不悟,须请教大善知识,求教于解最上乘法者,请他来指示我们正路。但要知道,善知识与自己一定要有缘份;没有缘份,纵然遇到也得不到利益。有缘份才能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