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六集
的入灭,自知时至。他说:「汝去三年,吾方逝世。」五祖传法付衣之后,又过了四年,上元二年他老人家去世,世寿七十四岁。古今修道之人,临终自知时至不胜枚举,此乃常事,并无奇特。其实,前面五祖指点惠能「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已经显示他预知未来之事。【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情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于能。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于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良久谓明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惠能辞别五祖,放开脚步往南行,走了两个多月,到了大庾岭。再说五祖回到东禅寺之后,好多天都没有上堂说法。大众心中都疑惑,问五祖说:「和尚少病少恼吗?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五祖说:「病倒是没有,衣法却已经到南方去。」大众问:「是什么人传授去的?」五祖说:「能者得之。」大众这才知道惠能得衣法已经走了。于是众中有数百人分道追逐,企图夺回衣钵。其中有一位出家人,俗姓陈,名字叫惠明,在家的时候曾经当过四品将军,性情粗鲁,积极的参加追寻,走在别人的前面。惠能大师被他追上,于是惠能将衣钵扔在石头上,说:「这衣钵只是表信之物,祖祖承传,岂可用暴力争得9惠能于是躲藏在茅草丛中。惠明赶到之后,看见衣钵在石头上,就上来提取,但是他却拿不动,于是他就叫着说:「行者!行者!我是为求法而来,不是为争夺衣钵而来的,请你出来吧9于是惠能从茅草中走出来,盘坐在石头上。惠明先行礼,然后说:「希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说:「你既然是为求法而来,可以屏息诸缘,放下一切,勿生一念,我为你说。」这样静默许久,六祖告诉惠明:「不思善,不思恶,正在此时,哪个是惠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惠明本来是为夺回衣钵而来,他虽然在黄梅多日,并未悟明心地,这才兴奋的参加大众追逐惠能夺回衣钵的任务。果然被他追到,却提不动衣钵,反激发其过去的善根,真诚下学求法,终于在言下大悟。这是他的善缘成熟,也是了不起的成就。试问:他是怎么悟入的?原来是在他真正放下万缘,止息念虑,良久时,被六祖一句话点醒了无始迷梦,大彻大悟。其实,六祖所用之法并无奇特,五祖又何尝不是这样天天提醒大众?就是我们学佛,也常听到老和尚、善友们,挂在口头上的「放下万缘,提起正念」。问题是在我们自己把它当作口头禅,从来没有认真体会过,何况奉行?我们曾几何时放下过境缘,放下过妄念?这就是不能悟入、不能言下大悟的原因。惠明为我们做示范、做榜样。他在黄梅时日,由于未能放下,所以不悟。今日于此处发真实心,依六祖教,果然亲见自家不思善、不思恶、离开一切善恶境缘后的空寂灵知之心,原来就是自己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真正、真实的自我,是永恒存在、不生不灭的真我。此处六祖对惠明的指授,只是在教他直接证取无住六尘缘影的真心,这就是见自本性,顿教顿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往昔达摩祖师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慧海禅师说:「万缘具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六根对境永无妄想起动,就是无念。黄檗禅师说:「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修心诀》云:「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