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四集
,不生不灭便是佛,就是大道。」这些话,又何尝不是「无住生心」的注脚?真心无形无相,体遍虚空,用周沙界,一切大乘经典,无非发明此事。真心不来不去,不染不净;生时性也不来,死时性也不去,净宗所谓「生则决定生,往生西方弥陀净土;去则实不去,真如本性真无去来」,也是讲的此事。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五祖说:「见性之人,在一切时中都能念念自见自性」。《楞严经》云:「见性是心非眼。」禅家说是「自性见」。正因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就像明镜洁净,镜中虽无像而能现一切像。修道之人心如明镜,无所染着,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因心地清净故,真知真见就自然现前。然后才恍然大悟,一切时中,念念自见,原来如此,如是如是。「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此三句是讲悟后的境界。六祖说:「心无所住,随处解脱。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万法无碍,念念见性者,则于一切法皆离虚妄,故说一真一切真。真心对境,不起念、不分别,离一切相,生佛平等,万法如如,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一真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这种如如的心,就是离绝烦恼、所知、我法二执,而显现的真实性。要是这样见得,就是无上菩提的自性。五祖对神秀大师恳切的开示,指点他见性的道路。然后告诉他:「你再回去思惟一、两天,再作一首偈给我看。如果你的偈颂能入得门,我就把衣法传授给你,为第六代祖。」神秀听了老师开示之后,作礼退出。这样经过几天,还是作偈不成。这些天当中,情绪不能安宁,坐卧不安。在这一段中,我们能看到神秀大师应试因缘前后之事。下面一段是说惠能作偈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