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四集
六祖坛经(第四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04【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这一节经文记载当时大众对五祖欲传衣钵的态度,亦见神秀禅师已是众望所归。大众听了五祖吩咐之后,退下来互相讨论着说:「我们这些人不需要尽心用意的作偈呈送给和尚看,有什么用处?神秀上座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不用说了,一定是他得的。我们如果轻率冒昧的作偈,可以说是枉费心力。」众人听了这些话以后,都止息了作偈的念头,说:「我们以后就依止神秀禅师好了,又何必烦心去作偈?」大众对于传法、传衣钵的事,都已经表明态度。且看神秀禅师如何应试。【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神秀心里想着:「大家放弃了作偈的念头,而无人呈偈给和尚,这都是为了我是他们的教授师。因此,我必须作偈呈送给和尚看。我要是不呈偈,和尚怎么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我呈偈的用意,是求老师为我作印证、传法就好。如果意思要是在争取第六代祖师的地位,那就错了!岂不是和一般贪心凡夫夺五祖的祖师地位,又有什么差别?假使不呈偈请和尚印证,终究不能得法。这事情太难了9这一节是叙说秀师当时欲呈偈求师印证的心情。下面再讲秀师呈偈的经过。【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体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五祖法堂前有三间走廊,原来打算请供奉卢珍居士来画楞伽经变相及禅宗五代祖师承传的血脉图,这是属于壁画,流传今后启发人心,令人感悟;即对众生做法布施的意思。神秀做好偈颂,曾经几度想呈送给五祖,但每次走到堂前,总是感觉到心中恍惚,全身汗流,想呈又不敢冒昧。这样前后经过四天,共有十三次进退,仍没有把握,不敢呈送。神秀思惟:「不如把偈颂写在堂前走廊墙壁,由和尚自己看见。若和尚忽然赞叹说好,我就出来礼拜,说是我神秀所作;如说不堪,只怪自己枉来此山数年受人恭敬礼拜,还修的什么道?」于是,在夜晚三更时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提着灯把偈颂书写在南廊墙壁,以呈露心中的见解。【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四句偈颂皆是比喻之词。『身是菩提树』,菩提树就是印度人称的毕钵罗树,往昔释迦牟尼佛示现于此树下成道,因此称为菩提树。秀师以此来比喻身。『心如明镜台』,这是将镜比喻作心。莲池大师说:「镜能照物,而物未来时,镜不攀缘;物方对镜,照物了了分明,而无分别;物既去时,镜中不留痕迹。圣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际空寂,照之前、照正中或者照之后俱空俱寂,故喻如镜。」比喻只是略似而已,毕竟镜子是无知之物,而心是灵明觉知妙觉明体。这两句是比喻理体,下两句是比喻修行功夫。『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比喻镜上若有尘土,必须时时勤加拂拭保持清洁,不使惹尘埃。这个道理非常浅显易知。我们的心境亦然,心境若染着五欲六尘,便失其广大智觉照用。「拂拭」便是断五欲、离六尘,一丝不挂;尘尽明现,则朗然大觉,无所不照。神秀此偈,虽然句句着相坐实,心地未明,尘埃未尽,缘虑未了,未悟大意,但对中下根器渐修初学者来说,未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