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二集
六祖坛经(第二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02◎悟法传衣第一此经第一章,是大师在大梵寺应韦刺史之请,为大众一天演讲的完整记录,也是一部完整的经,非常宝贵。【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馀人。儒宗学士三十馀人。僧尼道俗一千馀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这一段经文,和佛经上的序分相同。这是大师自广州法性寺,来到韶州曲江县曹溪宝林寺时,其确实年代,依法海旧序推算,大约是唐高宗仪凤二年,就是公元六百七十七年的春天。宝林寺就是现在的南华寺。当时的韶州刺史韦璩与他的部属、幕僚多人,仰慕六祖的道学,特地来到宝林寺礼请大师,到韶州近郊的大梵寺(宋以后改名为报恩光孝寺),在该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大乘佛法的精义妙法-摩诃般若波罗蜜法。这八个字,就是当时六祖演讲题目,这个题目也是当时大众们所请求。敦煌本的经题:《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实际所指,当为今经首章。而此八字题目非常重要,因为六祖在黄梅,悟入摩诃般若波罗蜜,成为千古第一人。五祖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六祖言下大悟,悟入自性摩诃般若波罗蜜,自性本来具足,与十方诸佛所悟得者无二无别。「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古印度语,中文意思是「圆满究竟的大智慧」。佛法总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成就圆满究竟大智就是成佛。读此章末后一句「何期岭南有佛出世」,便是明证。六祖已悟入、已证得,今韦刺史、同参道友等辈,哪一个不希望能知六祖是如何开悟?更希望大师慈悲,也指点我们大家皆能开悟,这是此次讲演宗旨所在。而流行本竟将这么重要的讲题删掉,实为不当。而只说「为众开缘说法」,究竟说的什么法?全然莫名其奥妙也。原本,即敦煌本,讲题俱陈,令人一见便知大师所说宗旨,即时就可以抓到纲领,方是说听无二。这样的讲题,的确很能吸引人。当六祖升座时,讲堂中的听众有刺史、官僚三十馀人,儒宗学士也有三十馀人,僧尼、道士、在家居士们共一千馀人,同时向大师敬礼,希望能听到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的精要,可见当时法会的庄严殊胜。「摩诃」译作「大」;「般若」译作「智慧」;「波罗蜜」译作「到彼岸」,或译「到家」,有圆满究竟的意思;「法」是指法门,就是悟入摩诃般若波罗蜜精要的方法门径。这个题目多么动人!我们怎能轻易放弃这样大好的机缘而不去听法?【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大师告诉大众:「善知识!总而言之,此事须要以清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当时的会场必定非常宁静,大众都聚精会神的倾听说法。实际上,大师已经将般若法要和盘托出,只是大众不悟。于是,大师隔了很久又告诉大众:「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四句话是解释前一句,肯定前一句,教导我们「总净心念」的法要。也可以说,在大梵寺开示,到此地已经将悟入的法要讲完了。在此简短开示里,最重要的就是「净心念」。「净心」就是无住,「念」就是生心。佛在金刚般若会上教诫须菩提尊者:「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菩萨由此悟入,六祖也是由此悟入。六祖之所教所传,无不由此门出,无不与此相应,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净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的心就是净心,就是无住心,也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生灭心是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才是圆成总净心念。「念」,不是分别,不是叫我们起心动念;而是一心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