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中的人生佛教思想_张素闻
对人心和人的研究,所谓人本主义,在六祖惠能那里十分彻底,他超越于文艺复兴时期身体的审美与欲望的肯定,他肯定的是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如此修如此行。
《六祖法宝坛经》虽然自称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但已经引导人去思考定与慧的关系,作为体的定与作为用的慧,是那样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虽然这种定类似南传佛法中的刹那定,不是传统中的四禅八定,但六祖针对生活中的人事环境与人心环境,不知不觉教导了深厚的世间定,也反复传授了相对解脱的方法,剔除烦恼和痛苦,令此生和此身轻安自在,不落苦痛的方法,即是皈依觉正净,安住在菩提觉性中。
六祖惠能对于衣钵相传的旧法的废除,不仅使佛法进入到一种只为法来的繁荣,更使佛教进入到一种不为法争的自由,六祖惠能开始,中国禅宗一花五叶,充分的学术自由使禅宗成为中国文化中最为璀璨耀眼的一支。
六祖惠能在猎人堆里生活了十五年,吃荤边素(肉边菜)来践行佛法中的慈悲精神;并收前来刺杀自己的人为徒,教以佛法,这即是真正心如虚空涵容万物;六祖惠能还以预知时日安然坐化来证明自己的修行,且预言了多少多少年后的事情,并一一应验。至今,广东南华寺,六祖真身还端然正坐,启人思考生命的不可思议和可以抵达。
六祖惠能已经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践行人生佛教思想,只是到太虚大师把人生佛教正式提出而已。当前社会,信任危机,信仰危机,而佛陀的本怀及历代祖师大德无不基于一种对人性和人心的极大的信任与慈悲,苦口婆心地观机逗教,乃至倒驾慈航乘愿再来,令众生开示悟入宇宙人生的真相和世出世间的智慧,得真实的受用,惜乎如此忙碌而盲目的社会,太多人将身心捆绑于俗世琐事,不觉其苦不思解脱不识自心,而流浪生死徒然消耗难得的人身,给我们的心地播种了太多的杂草乱石乃至毒虫。因此,《六祖法宝坛经》中的人生佛教思想更有现代意义,更值得我们反复研习,如实奉行。
值得庆幸的是,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思想由印顺导师传入台湾,纵观台湾当代佛教界,法鼓山圣严法师倡导的心六伦、佛光山星云法师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慈济证严法师的八大脚印都是在殊胜的菩提心下带领大家加入社会伦理建设此生身心建设中去,不知不觉迈入心净国土净的行列,他受用,自受用,最终达到净化社会的作用,而台湾民众的素质也和佛法的兴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愿有更多的人重视此身,重视此生,思考和体会六祖惠能的思想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