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坛经中的人生佛教思想_张素闻
    《六祖法宝坛经》中的人生佛教思想

    文/张素闻

    太虚大师是近代史佛教上人生佛教的倡导者,其名言人成即佛成,开拓了暇满人身的意义,也充分说明做人和成佛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人生佛教自太虚大师开始,广为人知。但,笔者以为,早在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已经充分开掘了人生佛教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操作规范,六祖惠能倡导的直指人心的开悟见性和生活中修行的理论,包括:皈依、打坐、忏悔、修行、持戒、对经典的理解以及对佛法的弘扬等等范畴的重新阐释,在六祖惠能这里,立足于人和人生,秉承着世尊的般若思想,将佛陀的本怀浅显易懂地转译过来,切实关系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中,使佛法和修行变得平民化生活化,使大众容易感受到佛法的真切利益,且不为出世还是入世而苦恼,使佛法为普罗大众信受奉行,是人生佛教的先行者。

    五戒十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最后无不落实于行,落实到践道之主体,而人,此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暇满人身已经具足八有暇十圆满,善用,则可以开掘无量的意义;不善用,则虚受轮回流浪生死。人都做不好,谈何成佛?六祖惠能深谙此中道理,充分肯定人人具足的佛性,立足于人,综合佛陀所说的其他经典,阐释了佛经中的各种教理以及修行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自性的肯定:何其自性

    《六祖法宝坛经》充满了直指人心直达本性的开示,六祖深谙宇宙和心的真相,二十四岁的他听五祖弘忍讲《金刚经》悟得: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种对自性的了悟包含着对真空妙有的体认和对自性的充分肯定与信任,心生种种法生,六祖对心的造作功能用了十分朴素的语言: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行,即生善行。此言虽简,但与释尊在菩提树下的证悟并无任何区别: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在《法华经》中,佛陀宣说常不轻菩萨的修行:因相信每个人都将成佛,常不轻菩萨逢人即恭敬礼拜鞠,道: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佛陀和中国禅宗六祖惠能都充分肯定人自性中的智慧,肯定人对自我的认识能力及驾驭能力,将大家向外驰求的眼睛引向对自我的审视和观照,浩瀚的佛学博大精深,但首先是基于此。

    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信佛首先要有对自心、佛和众生的佛性的信任。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看来,佛和众生的差别,只是迷和悟的差别,虽然没有成佛,但自性中早已具足了诸佛菩萨的品质,具备完善人格提升品格的能力。成佛,即是在心性上圆满开掘佛菩萨的人格和品质,一旦堕入是非人我邪心烦恼恶毒虚妄尘劳贪嗔愚疑中,则是堕于六道轮回中: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疑是畜生。

    六祖和佛陀一样,信任所有人的智慧德相,确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从这一点说,佛法中的人性观是善恶具存的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坛经中的人生佛教思想_张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