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与禅文化的影响
恶、是善,全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佛、菩萨,祖师大德的作用只能起导师、引渡人的作用,告诉你,路该怎样走,河该如何渡。而真正一步一步地走出去,一桨一桨地渡过去,则只能靠你自己,别人是无法代替你的。

    有许多误解佛教,误解禅宗的人,以为头磕得多,香烧得多,钱财布施得多,功德就越多。其实敬礼佛陀,烧香磕头,其目的是要引发你的虔诚之心,让你摆脱束缚,认识本心。绝非在你心中建造一个牢不可破的权威,束缚你的思想、左右你的言行。为矫正人们的这一误解,临济宗祖师义玄才说出了让世人震惊不已的话语: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乍一听,难以相信这些狂妄之语出自禅师之口,这样呵佛骂祖,非经毁佛的言行,其目的就是要人们相信自己,不要迷信权威;要冲破任何思想束缚,解放自已的自性,形成反对偶像、轻蔑教条的禅门风气。可以说,自立、自主、自强是禅给中国文化最大贡献,一代一代的祖师大德用这种信念和言行影响社会的精英以及普罗大众,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民族要继承和弘扬的精神财富。

    其次,禅宗倡导人间佛教,主张和谐相处的思想和传统,为营造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粮宗教都比较注重彼岸世界,关心人死后的世界,这是正常的,否则,就难以称其为宗教。佛教也不例外。传统的佛教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远在彼岸的涅槃世界才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只有彻底否定现实世界,认识现实世界的虚幻不实,才能往生永恒的彼岸世界,与此相应,在修道方式上提倡出世隐迹的“头陀行”,所谓“居必兰若,行必头陀”。主张远离尘世,隐迹林岩进行苦修苦练,以求得个人的解脱。因此,佛教给人的感觉是具有强烈的出世色彩。近代从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再到赵朴初会长和中国佛教界探索的“人间佛教”,就是为了矫正这种只重生后不重生前的出世倾向。而要探寻“人间佛教”思想的源头,则非禅宗莫属。

    《六祖坛经》中有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偈语: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这一偈语鲜明反映了禅宗的人生观,指出佛法不在天上而在人间;佛法要教化、开悟的不是天仙地神,而是人间众生;觉悟成佛的场所不在天上,而在人间。离开人间,离开生活去寻求所谓的觉悟之道那等同于寻找兔子的角,了不可得。

    对于那种离世索居,静心看坐,欲求个人解脱的行为,惠能明确加以批判:“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离世独处,不理世事,独坐枯禅,在惠能看来就是“邪见”。欲修佛道,也不一定要离世出家,只要发心向善,在家同样可以获得正等正觉。因此,在修道是否一定要出家的问题上,惠能明确表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并认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如东方人修善。”正因为倡导“入世”的修道方式,强调行、走、坐、卧皆是道场,惠能对那种远离生活、隐迹山林、潜心坐禅、起心看净的修道方式持否定态度。

    强调入世,就必然涉及到如何与社会相处。禅宗在这一点上,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影响了我们民族的世风民情。中国的儒家重视社会秩序,提倡人与人之间协调相处,但儒家同时亦强调名份、等级。佛教也重视社会的协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但这种协调、和谐的基础不是名份,不是等级,而是平等。佛教不仅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而且强调“众生平等”,众生包括所有动物在内,即不仅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也要和谐相处。

    作为强调入世的禅宗,对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自己独特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与禅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