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浅释_ 付嘱品 第十卷
六祖法宝坛经付嘱品第十卷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付是吩咐,嘱是嘱咐,即六祖给予门人的嘱咐,这品是第十品。六祖大师有一天叫他十大入室弟子即得方丈传法的弟子,其名曰:「法海他是编述作六祖坛经的法师,是六祖的大徒弟,故他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前边,他一定要争到第一才可以。志诚神秀大师曾派他去作间谍偷法,谁知他没有偷法,反而弃暗投明。法达念三千部法华经,叩头不至地的法师。神会就是那位很顽皮,和六祖大师打机锋,十三岁的小童子。智常、智通。智彻就是飞猫张,还有法珍、法如等十大弟子。俱来到六祖前,六祖对他们说:「你们十位和其他人不同,你们应该作一方的教化主、法主。等我圆寂後,你们每个人都作一方人天的师表,应人天的供养。我现在教你们一个弘扬佛法的方法。你们如何说法呢?说法时要不失顿教法门的宗旨。」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菩提常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你讲法应根据三科,以三科为根本的法门,再用三十六对来讲经说法。你能如此,就是在菩提道场里出没。讲说一切法时,最要紧就是不要离开自性而说法。当有入请问你佛法,他说出的道理一定有一种对待法,双关语即怎样说怎样有理。对这种入,就用对待法来应付,来和去都是相同相循,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去也没有来,来就是去的因,去就是来的果。来去二法尽除,再也没有可去之处了。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什麽叫三科法门呢?就是阴界入三者。阴是五阴,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入就是十二入,什麽叫十二入呢?即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合起来就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即六尘、六门、六识。在六根六门中间就生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在自性里包含一切的法门,故给它取个名字叫含藏识,又叫第八识,若转第八识则为大圆镜智。但你若生出一种思量,这就转识转到第七识,从第七识又生六识。出这六门就见六尘了。上面所讲的就是十八界,它们都是从自心所生出来的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自性若邪,则十八界就变成邪了。自性若正,则十八界就正。若用得不对,就是众生用。若用得善,很圆满,就是佛用。用从什麽地方来呢?都是从自性里生出来的。这是因自性有对待法,而外境本是无情的。什麽叫五对呢?若人问天就以地来对。日和月是一对,明和暗是一对,阴与阳是一对,水与火是一对,这是五对。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又有法相语言十二对,即是语言与法是对待法,有和无是对待法,有色和无色是对待法,有相与无相相对,有漏法和无漏法是相对的,色和空是相对的,动对静,清和浊是相对,凡夫和圣人相对,出家人和在家人相对,老与少相对,大与小对,这是法相言语的十二对。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