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浅释_ 疑问品 第三卷
不论人或是畜生,只要是众生,就要不轻慢,像常不轻菩萨见到人就向人叩头,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所以他自己也成佛了。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这是他在过去生中所行的菩萨道。且要普遍恭敬一切众生。心若常轻慢人,嫉妒旁人,怕旁人比我好,怕旁人比我聪明。吾我不断,将自己看得很大,像前边所讲的,你看我多大,现在是没有皇帝做,若有的话那一定是我的,你们都没有份,因为我比你们都聪明,我可以支配你们,你们不能支配我,故总有个「吾、我」存在。吾我不断,不是有个吾,就是有个我,这两个自己总是放不下,那就没有功了,就因你太自满的缘故。且你自己也不真实去修行,故自性就虚妄不实。自己本来都不实在,到底自己是个真的或假的都不知道,这就叫自性虚妄。不实就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像我叫你不要喝酒,你怎麽又喝了呢?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麽一回事,而搞出一些毛病来,这就叫自性虚妄。自己不认识自己为什麽会这样呢?就因你没有德行,缺德之故。为什麽缺德呢?就因吾我自大,把自己看得太大了,甚至把自己比作佛,好像某某人说某某法师是开悟的,但我和他是一样的。他自己不说他开悟,却说某某法师开悟,而他和道开悟的法师是一样。那就是自我介绍说我开悟了,这就是吾我自大,绝对没有功德的。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会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善知识,什麽是功呢?即你念念存著正念且不间断,念念修行不停止,久而久之就有功了,所谓初而勉强,久而自然。你心里能常行平等率直,而没有一切委曲相,这就是德。你自己修自己的自性,即是在未见性之前就要自己修性。修性即是不生烦恼,谁打你就当撞到墙一样,谁骂你就当他在唱歌,或认为他在说外国语,像人仰天而唾还反唾在自己脸上。他骂你,你不当一回事,那就等於他自己骂自己一样的。你说若打我,我身痛那怎可不还报呢?这就像在晚间没有灯而一头撞在墙上,那你是否对墙打几搴呢?若打几拳反把你的手弄得更痛。你要是不理它,就像弥勒菩萨所说的:「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在我面上,凭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这多妙!可是不容易做到,这妙中宝不是随便可得到的。自修性就是不发脾气,自修身就是不做坏拿,没有慾心、贪心、瞋心、痴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修身,也就是德。善知识,功德是从你自己本身去找,而非向外驰求,不是布施供养三宝便说你有功德了。那没有功德,而只有福。所以福德和功德是有分别的。福德是由你造福业而将来受福报,而功德是你直下承当,当时就得到好处。武帝不懂真正的道理,而非我达摩祖师不讲道理说实无功德。当时达摩祖师本想救度梁武帝,但因武帝自视太大,以为自己是位皇帝,已有无量的功德。菩提达摩想破他这种执著,就说他没有功德。武帝一听就不欢喜,而不睬达摩祖师。即使达摩祖师再讲什麽法,他也不听,所以达摩祖师就走了。果然过了一段时期,梁武帝被饿死了。若说他有功德,那怎会饿死呢?本来达摩祖师想挽救不叫他饿死,令他生觉悟的心,可惜梁武帝的吾我太大了,所以达摩祖师也不能救他。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刺史韦璩又问:弟子我常见出家人和在家人,念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他们都发愿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现请大和尚说一说,能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我愿大和尚为我破此疑惑。韦刺史他请问这个问题,并非他自己真正不明白,而是因有一般人对这法门不明了,他们以修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