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浅释_ 般若品 第二卷
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你们应当知道此金刚经功德是没有数量和边际。在经中赞叹金刚经的殊胜功德是很清楚的,我现不用完全说。此金刚经是最上乘的法门,是为大智慧人说,是为具上根人说的。善根浅薄小智等人听闻此经,心里不信而说:「念经有什麽好处?你不吃饭看可不可以活著?」为什麽他不信呢?就像天龙在阎浮提降雨,因为雨水多,城廓村落皆浸在大水里,就像草叶漂流一样。假设雨水落在大海里,却是不增不减。大海代表大根大器的人,他一闻此法就知是自性本趣,就生出信心。小根小智者就像小草似的,一下大雨反将其淹死了,因为他不相信大乘法。若大乘人,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即开悟,而知般若本是自性所具。且他常用自己的智慧予以观照,故不一定要认识很多字,才能认识般若的智慧。譬如雨水,不是从天上有的,而是龙能兴云降雨,而使一切众生、草木、有情无情,都受到雨水的滋润而繁衍,一切小川溪流均流入大海而合成一体。众生般若之智也就像天雨下到大海一样。海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本性的智慧,无论下多少雨,它是不增不减的。所以说:「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唯智可度。」若没有智慧也不容易到这浩瀚大海的。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入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於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校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根浅薄的人,听闻这种以心印心,直指人心成佛的顿教法门,就像根性小的草和花木,若遇大雨而自倒露根不能生长。本来雨是帮助草木增长的,可惜因其根浅,不堪受用。而善根薄弱的人也就像这情形一样。本来愚痴人和大智人的般若智慧是没有分别,只因一个会用,一个不会用罢了。为什麽小根小智的人听闻佛法而不开悟呢?就因他邪见无明深重,不生信心,障碍了圣道。就像太阳被乌云所遮盖著,风吹不散,故阳光不现。太阳光就是你自性的般若,乌云就是你所有的邪见和烦恼。般若的智慧也没有大小的分别,就因众生习气深,造业重,故迷了。若习气没有那麽深,所造的业没有那麽重,就会悟了。迷人心外求法,向外驰求,而不知自性般若本具自性佛,向外找佛,所以愈找愈远。没有明白自己的本性,这就是小根的人。若能闻顿教而即刻开悟,不执著,不向外驰求,自性自悟,自己明白自性的般若,在自己心里常起正知正见,有了真正的智慧,就不起烦恼;没有烦恼,自然就没有尘劳,这就是见性,因它不被烦恼尘劳所转。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修般若行,应不住内、不住外,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但亦非顽空,而是内不著身心,外不著世界。你能内外不著,就能来去自由,知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来」可以说回来,回来到你的身心;「去」是去到法界。虽有来有去,但你不要执著这个来去,所以叫自由。若你执著「来去」,这就不自由,有所罣碍了。来去自由,也可说你的心来去自由,你的性来去自由,也可说是生死自由。我愿意活就活,我愿意死才死,这才是自由。如果我不愿意活著就不活著,这不是自杀,因自己知道自己怎样死法,坐在那里如入禅定,就这样走了,这不自由吗?若不自由就走不了。三祖为何手抓著树枝就圆寂而入涅盘呢?就因他生死自由,这就是来去自由。如果我愿意活著就永远不死,愿意死即刻就死去,来去在谈笑之间,就可往生。就像道生法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