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多尔衮发兵
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灭贼,出民于水火。

    及平西伯遗使致书,深为喜悦,遂统兵前进。伯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

    伯虽昔宋辽世与我为敌,今勿因前故,尚多疑虑。昔管仲射桓公中钩,后桓公用为仲父,以成霸业。

    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

    书毕,又复审一遍,觉得词已达意。于是召来学士詹霸说道:

    “詹学士,本王今派你随杨郭二将去山海关将这封信交给吴三桂。出使期间,你可与吴三桂多周旋几日,并暗示我大清招降之意,你必须如此这般应付。”

    多尔衮反复叮咛了一番,詹霸点头说道:

    “请王爷放心,王爷嘱托,臣自当铭刻于心,臣定不辜负王爷苦心。”

    多尔衮随即召来两使,言明清方之意。

    杨郭二将非常高兴,以为此行大功告成,多尔衮又令詹霸即日整装待发。

    这样,詹霸与杨坤、郭云龙二将连夜向山海关驰行。

    当他们走后,多尔衮并未按照吴三桂为他指定的行军路线继续绕道蒙古入中协、西协,而是按照适才众将会议的决定,下令全军向山海关进发。

    在多尔衮自翁后转而向山海关进发时,山海关的吴三桂此时却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自从他下决心请清兵之后,他在一直担心因与清方积仇太深而对方根本不予理睬,甚至反而向山海关逼近,如此则可能使他覆灭于山海关。

    派出的两位副将已经数日,未见任何消息,吴三桂甚至担心清方连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定规也不顾,他怎能不着急,不担心呢!

    方献廷,胡守亮本是借兵的动议者,见到主将左右为难的样子,也觉不安,万一借兵不成反酿大祸,全军性命与此关系极大。若有差错,他们咎责难逃。因此他们也坐卧不宁。虽然他们极力劝主将放宽心,好消息不久即会传来,可是他们自己却无宽心可放,总怕坏消息到来。

    就在总兵府各帅将急得难以忍受时,杨坤、郭云龙同一个满装的官吏轻骑回关而来。

    吴三桂立刻将他们传到帅府内。

    詹霸与吴三桂见完礼后,即拿出多尔衮的书信。

    吴三桂急不可待地拆开多尔衮的书信飞速看完,然后又交给身边的方献廷、胡守亮传阅。

    方、胡二人看后相对点头,此时吴三桂心中亦有数。

    这封信虽然没有正面回答借兵与否,但一则仍以“平西伯”的大明封号称他,并赞扬他的忠义;二则亦明确表示吴灭李自成的志向是对的;三则劝吴消除疑虑,正面降清,并许以藩王之封……

    这说明大计基本已定,只是“借兵”的形式如何出现尚未具体约定。

    吴三桂立即召集将领与谋士的秘密会议,严密封锁了城外唐通大营。

    会议在吴三桂的主持下开始了。

    郭云龙作为出使清方的人,对清方有所了解,为了给大家议决对策提供参考,他首先详细地讲述了出使的情况。从军中大帐到骑卒装备,从多尔衮到洪承畴、范文程,尽其所知,一一述及。

    然后,吴三桂又说明了多尔衮书信的意思,大家才开始议定。

    方献廷献计道:

    “既然清方派使者回访,说明清方有些诚意,加之有对付李自成的共同愿望,联军是有条件的,为今之计,应尽快消其疑虑,促其迅速进军。”

    “方将军所言极是。”吴三桂笑道。

    正在此时,意外的情况使他们不得不调整对策。

    一名探报来报:

    “启禀元帅,清军已改变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吴三桂简介 >吴三桂目录 > 多尔衮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