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罗荣桓的儿女情
在此次反“扫荡”战役前,罗荣桓的女儿出生了,因为当时部队正从抱犊崮山区向南面的郯马(郯城马头)地区进军,这女儿就叫南下。
5月反“扫荡”战役中,有一天夜行军,在过封锁线以前,躺在挑筐里的小南下,忽然哇哇地哭起来。在静寂的夜空里小孩的哭声显得格外刺耳,很可能被敌人听到影响部队转移。
平时很少发脾气的罗荣桓,这时却恼火了。他严厉地对妻子说,一定要制止小南下啼哭!以免暴露目标。
妻子林月琴抱起女儿,把她哄睡了,部队才继续前进,顺利地通过封锁线。
小南下是罗荣桓的第二个孩子,第一个孩子罗东进是在1938年部队向山东进军的路上出生的。罗荣桓与林月琴是于抗战爆发前结婚的。
1937年的罗荣桓时年35岁,已然身经百战,就任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
这年春天的一天黄昏,刚吃过晚饭,罗荣桓便骑上一匹大白马向延河奔去,警卫员急忙跑步跟上。罗荣桓笑嘻嘻地回过头对警卫员说:“我要到河边练骑马,你不用跟了。”警卫员和很多人一样感到很纳闷:罗荣桓是从井冈山下来的,他难道还不会骑马?
其实,罗荣桓会骑马,他每天之所以要“练骑马”是为了与心爱的人约会。
西安事变后,红大学员陆续分配工作。1937年1月,“红大”随中共中央迁至延安,罗荣桓任红军后方政训处主任。
此时,内战已经基本停止。延安各个机关相继实行了星期天休息的制度。分布在各个单位的罗荣桓的战友,比如罗瑞卿、张爱萍、冯文彬、莫文骅、许建国等,每逢星期天,常常到后方政治部来找罗荣桓。他们或是围着火炉摆龙门阵,或是到延河边散散步。
这些红军干部此时都已30岁左右,战争已推迟了他们的恋爱、婚姻。当时,延安抗大和党校都已经有了一些未婚的女同志,她们很自然地成为未婚男同志追求的目标,一些捷足先登者陆续办了他们的“终身大事”。
春节期间,许建国和在党校学习的刘桂兰结了婚。许向刘桂兰谈起,他有许多老战友,包括罗荣桓主任,都没有结婚。刘桂兰感到罗荣桓老练忠厚,和自己的同学林月琴倒是非常合适的一对。他们商量了一下,便向罗荣桓提出。罗荣桓感到抹不开面子。冯文彬自告奋勇陪同罗荣桓去见面。大家考虑到,女同志脸皮薄,决定先不向林月琴挑明。于是,刘桂兰便邀请林月琴星期天到自己家做客。
林月琴去时,只见满窑洞的客人,其中最活跃的是冯文彬。他主动同林月琴搭话,询问林的家庭情况、个人经历、脾气爱好等。林月琴以为他是组织部的,休息时间也没有忘记了解干部情况,便很大方地一一作答。她也注意到席间有一位戴着眼镜的30多岁的干部,很拘束地坐在一旁,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嗨嗨地笑。
以后,林月琴每次去许建国家,发现客人尽管经常有变动,而那位戴眼镜的同志却总在座。林月琴也知道了,他就是后方政治部主任。
延河解冻了,风吹到脸上不感到扎人了。两岸的山岭尽管还是光秃秃的,可春天已经悄悄来到延安。刘桂兰感到向林月琴挑明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其实,此时林月琴已经模模糊糊有了预感。当她了解到罗荣桓是一位大学生,又经过井冈山斗争的严酷考验,已经脱尽小资产阶级的习气时,当她看到罗荣桓虽然沉默寡言、十分憨厚,却深受周围同志爱戴时,进一步互相了解的条件就具备了。冯文彬等人纷纷告退,罗荣桓和林月琴单独相处的时候越来越多了。
那时,党校设在小卞沟的一所教堂里,和后方政治部中间隔着一条延河,春天延河涨水,徒涉已比较困难,成了他们见面的障碍。有同志就开玩笑地把延河说成是银河,把罗荣桓和林月琴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