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玉座珠帘(30-2)
,荡平倭患,在历史上颇露光采。这些故事,慈禧太后曾经在以前南书房翰林许彭寿、潘祖荫编纂的《治平宝鉴》中读到过,所以欣然首肯。

    ※ ※ ※

    穆宗毅皇帝的称号是定了,穆宗皇后,亦须有一封号,这用不着臣下参赞,慈禧太后在内阁拟呈的字样中,用朱笔圈定了“嘉顺”二字。熟悉宫闱的人说,这是对“嘉顺皇后”的一个警告,顺从始可嘉。但又有人说,即使顺从,嘉顺皇后以后的日子也很难过。直须逆来顺受,熬到慈禧太后宾天,才有出头之日。

    在体顺堂日夕以泪洗面的皇后,得此封号,不但不足以为慰,而且别有一件伤心之事。在大行皇帝生前,皇后若有比较舒畅的心情,便是跟她的两个大姑子相聚的那片刻,荣寿公主跟她同年,荣安公主比她小一岁,但仍旧得称姐姐。两个姐姐中,皇后又比较跟荣安公主更来得亲近,因为她娇憨随和,不似荣寿公主那样有棱角。

    由于舍不得她的生母丽贵太妃,荣安公主虽早已指婚给世袭一等雄勇公苻珍,却直到上年八月,十九岁才下嫁。这年夏天传出喜讯,当大行皇帝病重时,因为身怀六甲,竟未能亲临探视。凶信一传,姊弟情深,也不知哭了多少场,悲痛过度,竟致早产,婴儿夭折。说也奇怪,产后跟大行皇帝一样,得了天花,到了十二月二十八,医生不肯开方子了。两宫太后得报,亲临公主府视疾,荣安公主已经昏迷不醒,连一声“皇额娘”都不会叫。延到除夕上午咽了气,府里的人传说:病中呓语,道是文宗相召,命她与大行皇帝同行,一起追随于泉台——从此世间就没有文宗的亲骨血了。

    于是愁云惨雾的宫中,又添一个伤心人:丽贵太妃,与嘉顺皇后相拥号咷,哭得死去活来。当然,这也须瞒着慈禧太后,因为这一天大年三十,不论如何,也得讨个吉利。

    这个年当然是过得满目凄凉。到了二月二十,恰是四岁的嗣君,登极后的整整一个月,忽然传出消息,说嘉顺皇后在这天寅初,也就是半夜三更时分,香消玉殒。因何崩逝?却不分明,问起来,说是嘉顺皇后因为大行皇帝之崩,哀伤过甚,缠绵病榻已久。然则何以不见御医请脉的药方?这又有个解释,说嘉顺皇后拒绝医疗。这样看起来,她是抱着必死之心的了。

    翁同龢因为奉旨相度陆地,尚未复命,不便入宫,但这天去拜了几处客,每一处都在谈着嘉顺皇后,私底下的说法各有不同,一种说法是嘉顺皇后在十二月初五,就曾吞过金屑自尽,遇救不死,所以判断此番崩逝,依然是自裁。

    另一种说法是,从大行皇帝一崩,慈禧太后就归罪于嘉顺皇后,甚至诬赖她房帷不谨,以致大行皇帝发生“痘内陷”的剧变。嘉顺皇后遭遇了这样难堪的逆境,无复生趣,恹恹成病,终于不治。

    再有一说是慈禧太后决心置嘉顺皇后于死地,尤其是广安的奏折一上,继嗣继统之争,于大行皇帝是“身后是非谁管得?”而在嘉顺皇后,则有一天或将会有个做皇帝的儿子,一为太后,总可以想出办法来发号施令。慈禧太后从《治平宝鉴》中,听过宋朝宣仁太后被诬的故事,所以持着戒心,认为嘉顺皇后在世一日,便有一日的隐忧后患,因而秘密下令,断绝嘉顺皇后的饮食。

    后妃的母家,照例是可以进食物的,嘉顺皇后的得以不死,据说就因为靠崇绮进奉食物,得以苟延残喘。然而处境越来越艰困,嘉顺皇后悄悄写了一张纸条,秘密传到母家,问她父亲,她应该如何自处?

    传言中说:皇后绝命的那一天,接到母家的食物,掰开一个饽饽,里面有一张小纸条,看得出是承恩公的亲笔,写的是:“皇后圣明”四个字。这是让嘉顺皇后自己拿主意。于是她方始恍然于孤立无援,因而拿定主意,追随大行皇帝的在天之灵,也是跟她最谈得来的大姑子大公主去作伴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慈禧全传简介 >慈禧全传目录 > 玉座珠帘(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