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玉座珠帘(11-2)
嗯!”张之万沉吟了一会问道:“那么,你说该怎么出奏?”

    “我拟个稿子,向大帅求教。”

    象这种飞报军情,一向简单扼要,才能显得情势紧急,所以那幕友想都用不着想,一挥而就,送了上去——大致照实奏报,不过捻军的人数加多了,几千变成“万余”。

    “高明之至!”张之万递回折稿,顺便拱拱手:“马上就拜发吧!”

    这里一天亮已经鸣炮拜折,李鸿章在徐州还不知道,直到午后才接到消息,先是在六塘河北岸,协同防守的刘秉璋告警;接着防守六塘河南岸的浙军统兵官李耀南有了正式报告,说是沿河岸的长墙,有一处炮位,因为炮身发热,弹药无法装得进去,就因为这么一个空隙,才让捻军得了手。接获报告,李鸿章好半天作不得声,心里在想:“天意!”若非天意,决不能在算无遗策之下,偏偏出这么一个纰漏。诚如张之万和他的幕友所判断,李鸿章奏报弥河一役,只逸出数百残匪,是为独吞大功留余地,而这余地虽留得太宽,却是反复思考过的。照他的想法,捻匪势穷力蹇,再经此巨创,残众非投降不可,就算死不投降,一路为官军拦截打散,亦难成大股。到最后,还有一条六塘河,河上有长墙、墙上有枪炮,炮后有军队,还有什么可忧的?

    谁知捻军居然在这天寒地冻的腊月里,能够人马并下,凫水而过,偏偏浙军又是如此不中用!最让李鸿章有苦难言的是,浙军是客卿,碍着马新贻的面子,他们闯了祸还不能责备。就是责备,人家也不受,他把刘秉璋摆在北岸,还有歼敌立功的机会,浙军在南岸,守住了是分内之事,守不住就有处分。一样打仗卖命,何以他自己的淮军摆在易于见功之地,特地请来的客军替人垫背?这话付之公评,是自己的理亏。

    心里万分抑郁,还得打起精神来应变。东捻一向是“任勇赖智”,看赖汶光的打算还想突破运防,再有疏虞,让捻军到了运河西岸,由苏入皖,则是放虎归山,贻患无穷。因此,他一连发出上十封信,分别严饬各军,合力兜剿。

    当然,淮军中最着急的是刘秉璋,不待李鸿章的命令到达,已派出亲军马队叶志超、杨岐珍,由六塘北河岸渡河,沿着运河向清江浦、淮安追击,而特以赖汶光个人为目标。

    捻军一路逃,一路为官军拦截,人数越打越少,但几个主要的头目,仍有脱身之法。大势已去,逃也逃不远了,然而投降也得找地方,任三厌、李允、牛洪还存着希冀之心,决定设法偷渡到运河西岸,向驻扎在洪泽湖以南的李世忠投降。这个胜保的“知己”,原是早期太平军投降过来的,旧时伙伴,希望还能够予以庇护。赖汶光则从李鸿章以下,淮军将帅中,没有一个是他看得起的,唯一的例外是一个吴毓兰,他也是安徽合肥人,办团练当县丞起家,积功升到道员,颇得民心,此时正带兵屯守扬州,赖汶光认为投降了他,比较能得到公平的处置,所以决定奔向扬州。

    于是东捻残众,在高邮附近,分为两股,一股越过运河,窜天长、六合一带,由李昭庆派马队追击,另一股就是赖汶光的十几骑,沿运河西岸南下,但扬州虽已在望,却因为刘秉璋的亲军叶志超和杨岐珍追得太紧,看样子到不了扬州就会被杀或者被擒。

    于是赖汶光心生一计,弄了几套“行装”暖帽,扮成官兵,选个卢州府口音的捻军,戴上一支蓝翎,冒充淮军军官,装得吃了败仗,落荒而逃的模样,每过运河闸口,仓皇喊道:

    “快把闸板去掉,捻匪来了!”

    这一来,真的官军一到,得重新放下闸板,让他们过去,自然耽误工夫,以致距离越拉越长。到了黄昏时分,赖汶光一行抵达扬州以北四十五里的邵伯镇,这是个水陆冲要的码头,有一名专司河防的巡检驻在那里,官儿虽小,是个肥缺。看看晚来欲雪,关津清闲,正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慈禧全传简介 >慈禧全传目录 > 玉座珠帘(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