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节
在身高和身形上都很相仿,长相却是一点也不像,但这世上长相各异的兄弟并不少见。倘若弥音与何太骥真是兄弟关系,一些长久困扰他的疑惑便能解开了。弥音与巫易并无深交,却仍然选择冲进火海去救巫易,那是因为弥音知道巫易是何太骥的好友,而何太骥逢年过节跟着杨菱去净慈报恩寺,也能解释得通了。此前据真德秀所述,何太骥之所以去净慈报恩寺,是为了跟随杨菱的轿子,在杨菱抵达寺院下轿时,能远远地看上一眼。可何太骥明知巫易没死,明知杨菱是去净慈报恩寺约会巫易,他身为巫易的好友,却还要跟着去看杨菱,难道就这么没有自知之明?宋慈相信何太骥对杨菱是有爱慕之意的,可何太骥去净慈报恩寺应该不是为了杨菱,甚至也不是为了巫易,而是为了弥音,只是怕常去净慈报恩寺惹人起疑,这才对外说是去看杨菱,真德秀为人诚挚,倒是信以为真了。

    宋慈就这般思绪如潮,在僧庐里站了好久,直到韩絮连叫数声“宋公子”,他才回过神来。

    弥音留下了所谓的交代,既然明言自己是松溪人,那就不可能再回松溪去,此一走,定已离开临安,远避他方,再无可寻。临安乃大宋行在,大路小道四通八达,今日若不追回弥音,等他走得更远了,那就更不可能追回来了。好在刘克庄第一时间赶去寻人了,眼下只盼刘克庄能带来好消息。宋慈这样想着,与韩絮、辛铁柱离寺下山,在西湖岸边等着刘克庄回来。

    过了好长时间,直到天色渐昏,刘克庄终于乘车赶了回来。他去最近的几家车马行打听过了,今日没有和尚雇用过车马,弥音极可能是徒步离开的。于是他在车马行雇了不少人马,沿着离开临安的各条道路,去追寻弥音的行踪。这些人骑马而去,沿路不断寻人打听,却没人见过这样一个背着包袱的和尚,最后只能一无所获地回来向刘克庄复命。刘克庄没能追回弥音,失望地叹了口气,道:“有钱能使鬼推磨,今日这磨却没能推得动,让你们白等了这么久。”

    宋慈拍了拍刘克庄的肩膀,道:“这可不是白等。上元佳节,进出临安之人众多,沿途不乏商客、游人、脚夫,还有不少卖茶水吃食的浮铺。既然各条路上都没人见过背着包袱的僧人,那要么是弥音乔装打扮了,要么是他就还没离开临安。”

    刘克庄道:“弥音若没离开临安,又不在净慈寺,那他会去何处?”

    宋慈不禁想起了那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这话出自荀子的《劝学》,它还有后半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意思是劣马虽然走得慢,可连走十天也能到达很远的地方。他摇了摇头,虽然不知弥音会去何处,但他感觉弥音的身上藏了很多事,能在净慈报恩寺藏身这么久,应该是有原因的,只怕不会这么轻易离开临安。他打算回太学去,找真德秀再问一问何太骥的事。

    四人乘车回城,到太学时,已是入夜后的戌时。真德秀学识渊博,即便不授课时,也常有学子求教,他为了方便学子请教问题,哪怕是节假休沐,也经常待在太学,很晚才离开。宋慈回太学一打听,得知真德秀的确在太学,但不在斋舍区,而是去了岳祠。

    今日皇帝视学,特意驾临了岳祠,有皇帝做表率,再没哪个学官敢提岳祠的祭拜禁令,因此来祭拜岳飞的学子络绎不绝,入夜之后仍是如此。真德秀也是来岳祠祭拜的,但他祭拜的不止岳飞,还有曾经的好友何太骥。他祭拜完后,想起琼楼四友的往事,想起何太骥、巫易和李乾三人的纠葛,不禁唏嘘感慨。他在这里待了好久,直到宋慈找来。

    “老师,”宋慈开门见山道,“可否向你打听一些何司业的事?”

    “太骥的案子,不是早就破了吗?”真德秀不免惊讶。太学岳祠一案,早在月初便已告破,他还收殓了何太骥的尸体,并按照何太骥的遗愿,在净慈报恩寺后山捐了块地,将其安葬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宋慈洗冤笔记4(出书版)简介 >宋慈洗冤笔记4(出书版)目录 > 第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