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后蜀)一隅偏安
面,孟昶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此时有不少人,包括朝廷的宰相都劝告孟昶应该在成都好好的守住家业不要到处去找事,至于中原政权更是不要惹人家,不然的话,你早晚是要出事。所以大臣们都反对孟昶的军事行动,我看着这些情况差不多和南唐的有些相反,大臣们都让李煜行动,但是李煜却继续作词喝酒,不管事,可是孟昶却是力排众议要出战。咳,虽然这一次他的确是失败了。
前线兵力吃紧,大臣们又出来劝告撤军,但是孟昶这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继续增援前线,不久就派安思谦前往凤翔一带增援。
但是不久后汉大将郭威前往西面镇压叛变,迅速收拾了这三镇之乱,赵思绾和王景崇先后被杀,而蜀军也和后汉军多次交战,但是却都是败多胜少,等到这里的叛乱被镇压之后,蜀军先后返回。
这里面有个安思谦,也是孟昶后来派去的主力援军,他是个很要面子的人,这一仗他明白,本身就是皇帝力排众议决定打的,但是他作为大将却是劳而无功,一无所获,反而还损失了不少,于是心里就不是很舒服,结果因为他的不舒服,在前线搞得乱七八糟,这让孟昶对他也很不满,打了败仗你就赶紧回来呗?还弄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丢人现眼,节外生枝,于是不久就设计把安思谦杀死了。
这一次失败之后,蜀国平静了,大臣们一个个都一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眼神看着孟昶,这让孟昶感觉到很尴尬。
此后孟昶也不还意思再说对外扩张的事情了,而大臣们也满足于川蜀之地的富饶,开始享受起了偏安一隅的快乐。
我觉得这一点应该是孟昶和李煜之间最大的不同吧,做起码他曾经想过改变,想过进取,但是李煜却是一味的醉生梦死。
除此之外,孟昶在文化教育上面也是投入了很大的力气的,他在蜀中曾经大规模的石刻儒家经文,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文学经典,而且雕刻木板进行大规模的印刷,蜀中的文学大兴,这一点也为后来宋朝时期蜀中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蜀中文化名人还是不少,虽然有蜀中山水好的因素,但是蜀中的文化气氛也是一个因素。
除此之外,据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春联也是孟昶做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个联子做的十分的规范工整,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但是也有人说这副春联实际上已经暗示了孟昶必将亡国。
因为赵匡胤的生日就叫做长春节,结果你孟昶做个对联在哪里“号长春”你这是啥意思?
而且还有一件奇葩事,就是孟昶投降那一天,正好就是赵匡胤的生日,也就是长春节。
除此之外,孟昶在做皇帝的前几年,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曾经写了一个《官箴》,主要的目的就是汲取前蜀灭亡的教训,让官员们一定要汲取教训,要好好做官,不能贪赃枉法,搞坏了国家,不要像王衍一样亡了国。
全文如下: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所得,风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这个东西写的非常好,北宋年间曾经从这里面抽出来了四句话,“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刻在石头上放在官署门前,作为警戒,被称为“戒石”
这些都能看出来,或许孟昶的确是亡国之君,但是他却不一定是个真正的彻彻底底的昏庸之君,他也有清醒的时候,不能把一个人一概而论,在不同的时期还是要做出不同的评价的。
孟昶对外面打了几仗之后就开始消停了,但是有人又不消停了,孟昶在蜀中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