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后蜀)孟知祥的奋斗(下)
重诲也知道这一点,他心里虽然防备孟知祥要造反,但是他看到董璋的表现,觉得这家伙也是一个野心分子。
于是就调令李仁矩为阆州刺史,和李嗣源的亲信、绵州刺史武虔裕一起,防备董璋。这两个地方基本上都在梓州附近,特别是阆州,和东川的首府梓州就挨着,这目的就很明显了,就是看着董璋。
此后,李嗣源又调令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加强遂州(今四川遂宁)的城防建设,并增兵川中。
这一下子让董璋不淡定了,他觉得朝廷这是要搞他啊,一个人得到一件东西,失去的时候才会知道珍惜,董璋就十分珍惜他的这个东川节度使的位置,所以他不准备坐以待毙。
董璋开始为自己找出路了,他知道自己绝对不是朝廷的对手,所以他要找个帮手,这个帮手很好找,因为他也就只能找到这一个,那就是孟知祥,对于孟知祥,董璋还是很有信心促成结盟的,因为他知道此时西川的孟知祥和自己一样心神不宁,他们两个有基本上类似的政治欲求和军事企图,所以他们两个有合作的基础。
于是董璋就派人通知孟知祥,说是想要和孟知祥结为亲家,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娶孟知祥的女儿。
孟知祥心里虽然对于董璋十分恼怒,恨不得立马就灭掉董璋,但是他知道成大事者,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所以他就没敢乱动。他知道现在朝廷的军队不仅仅是看着董璋,而且还有他,要是他和董璋乱起来了,那么高兴的是洛阳哪位,他们鹬蚌相争,洛阳的渔翁得利。
所以孟知祥再次展现出了一代枭雄的气质,表面上和和气气的和董璋联姻了其实这件事也能说他们之间正式的结盟了,他们的对手就是李嗣源,就是朝廷。
他们原本计划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被安重诲逼迫着改成了不得不达成一致,先将枪口对外,至于打走了朝廷之后怎么办,自然是他们在川蜀一带再继续闹腾。
既然已经结盟了,那么就要共进退,不久董璋和孟知祥一起上表给李嗣源告诉李嗣源:“皇帝你再川蜀腹地增兵派将,当时的百姓都很担心,以为又要打仗,所以人心不稳,生产停顿,还希望皇帝为了川蜀地区的百姓着想,赶紧把兵撤走吧,不然一会就出事了。”
但是这场布局这么长时间才布置好,怎么可能就因为孟知祥和董璋不满意就撤掉,李嗣源和安重诲早就开始准备了,要的就是你董璋和孟知祥不爽,你们要是爽了,安重诲和李嗣源心里就不踏实了。
所以李嗣源并没有撤掉这些军队,只是下诏安慰他们,让他们继续为了国家努力奋斗,为国家守疆拓土,只要他们好好忠心朝廷,这些兵都是摆设。
但是孟知祥和董璋会是好好效忠朝廷的人吗?
所以对于李嗣源的这个诏书他们都不满,而孟知祥心机很深,而且他和李嗣源也有点关系,所以还没准备动手,但是董璋这家伙受不了了,要立马动手,于是他就带着大军进攻遂州和阆州等地,而孟知祥就跟在董璋身边打个辅助啥的,主力还是董璋,毕竟这些地方距离董璋最近,将来就算是打下来,那八成也是董璋的和孟知祥关系不是很大。
所以董璋打主攻,孟知祥打辅助,这让朝廷以为这件事就是董璋搞起来的,而孟知祥之所以也参战是被董璋逼迫的。
这件事传到了李嗣源的耳朵里,李嗣源很生气,但是心里还么打定主意是不是要打这一仗,他是一个皇帝做出的决定那都是影响巨大的,就像这一次他要是做出了一个打的决定,那么因此而死的人就有千千万万。
看着李嗣源没啥动静,安重诲坐不住了,他早就对董璋和孟知祥不顺眼了,现在既然董璋先出手了,他们再出手反而没有人在说什么了,所以安重诲认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要是抓不住这个机会,将来李嗣源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