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全忠?全不忠!
亡只在旦夕之间,如果黄巢待我们恩义,将军想要为黄巢尽忠那么妾无话可说。但是将军十次上书,可是不见一兵一卒前来,这已经是黄巢不仁,而且现在同州城被围困,唐军人多势众,大势已成,将军也知道在抵抗下去也不会有结果,那么为何不投降唐朝,而之前黄巢既然不仁,将军也投降也谈不上不义。”
听了张氏的话,再加上之前朱温就动了投降的心思,这样一说,心中投降的心思更加的热切,但是这个同州不仅仅是他自己,最关键的是他的那些部下,朱温不知道他的那些部下是怎么想的,所以朱温也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在这里我们要说两个人个人,谢瞳和胡真。
胡真,江陵人,体形雄伟,身长七尺,年轻的时候做县吏,后来无奈参加了黄巢义军,被众人推荐为将军,擅长骑射,作战骁勇,跟随黄巢立下不少战功,后来跟随朱温。
谢瞳字子明,福州人,咸通末年考中进士,因为没有后台,又不会钻营投机,所以一直没有委派官职,就一直留在了长安,等到黄巢进入长安,谢瞳投奔朱温,而后一直寸步不离跟着朱温,朱温占据同州的时候,谢瞳在身边任职,经常像朱温报告军队中将士的情况,朱温对他也是比较信赖的。
而这一次谢瞳也早看出来了朱温有投降唐朝的打算,所以为了迎合上意(这也是当官发财的不二法宝)谢瞳找了个机会便开始劝说朱温:“当初黄巢凭借着数十万大军攻下了长安,那是因为唐朝的官军长时间没有战争,已经松懈了,战斗力也降低了,但是现在天下大乱唐军久经历练,战斗力已经不是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相提并论的了。
而且黄巢称帝后,任用了一批昏官,这些人除了会争权夺利沉迷享受之外,什么都不会干。而且这大唐王朝的国运并没有结束,现在各路大军聚集想要收复两京,将军你勇冠三军,一心为国,但是却被孟楷小人阻塞言论,现在唐朝马上就要恢复,将军在这里除了战死就是出逃,还不如干脆投降了唐朝,效忠正统。”
朱温听完,哈哈大笑,拉住谢瞳的手说道:“其实我的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但是还没有想好怎么跟你们说,现在既然你都这样说了,那我还怕什么啊!”
至于胡真,基本上也就是这么一段对白,有了这一文一武两个部下的支持,朱温基本上掌握了全军将士心中所思所想,终于打定了主意投降唐军。
之后朱温召集手下的大小军官,召开会议,讨论的自然就是投降这件事,朱温在开始前,先让谢瞳和胡真鼓动一下这些部下,说明利害,随后朱温看火候差不多了,便开始说自己和这些弟兄们多么多么不容易,这才有了今天的地位,然后又说这一次他们的局势如何的危急,最后揭露孟楷的鄙劣行为,最终引得这些部下一个个群情激奋,都想和孟楷拼命,有人大喊黄巢无情,莫怪我等无义。于是投降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朱温的能力的确是不错。
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派人杀了黄巢派来的监军严实,然后改旗易帜,正式和黄巢决裂。
但是只说投降不行啊,这投降说实话这也是个技术活,也是一路伴随着阴谋权术和讨价还价的。
既然已经定下了投降的大方向,那下面一个问题就是由谁去和王重荣商讨投降的事情,现在刚刚接触朱温肯定不能去,不然肯定是有去无回。
因为曾经谢瞳倡议朱温投降,朱温想了半天,这谢瞳又是个文官,能说会道,让他去那是最合适不过了,但是朱温还是不放心,于是胡真也派去了,这样一来一文一武搭配的刚好。
胡真和谢瞳也的确是不负众望,的确是比较有能力,再加上王重荣等着去长安赶跑黄巢夺得迎驾之功,现在他在这里耽搁的时间已经太多了,听说朱温投降,也很高兴,这一次招降了朱温那也是一个大功劳。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