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七章 意外
    蚌珠镇虽不大,却是个极具仙灵古蕴之地。

    传说上古时期这里原被叫做虎鼻山,昔日虎鼻山下洪水横流,大禹便带着民众在山的东北角警山开石,疏通河道。

    洛水东流后,水位下降,这里便留下了几百里的大水湖,唤作蚌嘴湖。

    渐渐,有人移居此处,或山坡上耕耘,或渔船里撒网,渐渐成一庄落,名叫蚌珠镇。

    蚌珠镇三面环水,西隔九岭十八坡便是与东夷国边境相邻的南陵府,故在岐国立朝以来,为防范东夷的边境骚扰,在蚌嘴湖上设了数十万人的水军驻地。

    而蚌珠镇另有一绝,便是盛产蚌珠。

    早先,蚌珠镇的渔民并不以珠为贵,得了不错的蚌珠也大多拿到隔壁富庶的祥溪县做一些米粮或是牲畜交易。

    几世累积下来,小小的蚌珠镇便发展成了蚌家县。

    有了见识后,渔民们对蚌珠的价值有了更直接的认识,十户里头竟有七户从事捕珠采珠业。

    前些年岐襄帝寿辰,蚌家县更是进贡了一座以32000颗珍珠编串而成的珠舍利宝幢。

    此宝幢主体以楠木建成,高约3尺,分为须弥座、佛宫、刹三个部分。

    其中须弥座呈八角,盘旋着一条满身缀满珍珠的九头龙。佛宫在须弥山的顶端,宫外是珍珠镶嵌的八大护法天神。

    华盖上部为刹,刹顶是一颗大如龙眼、重约三钱,通体毫无瑕疵的绝品珍珠。

    岐襄帝在寿辰宴上见此贡品惊喜不已,龙心大悦连连封赏,更是将蚌珠镇赐名为“明珠抱怀之地”。

    书中,原身曾跟着父亲前往蚌珠镇采珠。

    书中原身半眯睡着困眼,拽着嬷嬷的衣角不肯撒手,便被陶长卿又骗又哄地抱进了马车里。

    车轮辘辘,她半睡半醒间听父亲讲着蚌珠镇的过往曾经,如同一卷被慢慢打开的氤氲竹简,缭绕着神秘的云雾,令人心之向往。

    只是,再踏上这一条路,陶姜却不是书中的那个陶姜了。

    而是一个没有任何金手指,要与众多主角儿抢夺气运的倒霉蛋儿。

    蚌珠镇的渔民一般卯时开始采珠,这一会儿天蒙蒙亮,潮水刚退,女人可以捡些被河水冲至岸边的贝壳,男人也能寻摸着天气出船撒网。

    陶姜此时出门,再加上半个时辰不到的脚程,到达蚌珠镇正好辰时--渔民们开始开蚌验珠。

    如此想着,陶姜命枳实在包裹里放了些干粮,稍理了下裙裾的褶皱,便往外院走去。

    马车已按照昨日的吩咐,早早在门口候着了。

    陶姜一只脚刚刚跨出垂花门,一股冰凉的液体便兜头泼下!

    身后的枳实地崩山裂地尖叫:

    “你这小蹄子作死啊!眼珠子掉在茅坑里没捡出来嘛!你怎么能把墨汁都倒在大小姐身上呢!”

    陶姜微微侧头,相比起身上的墨汁,枳实超分贝的尖叫让她更加心慌。

    她这才低头看了下来--

    原是素色的菊纹上衫上被小丫头满满当当泼了一层黑墨,此时衬着银线菊纹,反而有种水墨画的写意。

    脖颈上冰凉的粘稠感让她极度不适,不用想也知道这墨汁不仅弄脏了衣服,就连皮肤上也沾染了不少。

    芙蓉面上不由渗出一丝冷笑--换上衣服、再加上重新梳洗,倒是要浪费不少时间。

    二婶的坏,什么时候变得如此简单粗暴了。

    不长眼的小丫头被陶姜脸上的冷笑搞得有些心虚,又被枳实不分五六地呵斥了一顿,咬了咬下唇壮着胆子辩驳道:

    “我这是帮少爷们打理书房。谁也想不到大小姐这么早就出门,平日里这个点儿都是没人的……”

    枳实一看这小丫头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穿成笨蛋??美?人???后我开始转运了简介 >穿成笨蛋??美?人???后我开始转运了目录 > 第七章 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