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父母做寿,回乡操办
姐和王小峰的故事,父亲十分感慨地说:“都说王小峰做事怕苦怕累,不安分,没想到,他竟是咱们村第一个创业成功的青年人。村里那么多勤劳安分的好青年,如今依然在农村种田打柴,喂猪放羊,虽然衣食无忧,却没有大的作为,令人惋惜。真是时代不同了,看人的标准也不同了。”
我解释说:“现在国家的政策是改革开放,创业,创新,就需要像王小峰这样敢想敢干的人。如果人们还像以前一样安分守己,只知种田、砍柴,捕鱼捉虾、喂猪放羊,安于家庭的小日子,就不会有今天的创新、改革了。”爱人说:“说到底,王小峰是赶上今天的好时代、好政策了,否则,凭他一个走私罪犯,做个好社员都不合格,哪还会有今天的成就?”父亲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也同意。但是,我认为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兵置死地而后生。如果当年小峰不是因为他父亲摔断腿,不得已回家务农,而是考取大学,分配工作,现在也不过像你们一样,当个公务员,或者中小学教师,哪能自己创业,当上工厂的总经理,著名农民企业家?”我和爱人都表示赞同。
一家人一路说着话来到王小峰老家。只见家院前面的场地上搭起几十个帆布帐篷,工人正忙着摆放桌子板凳。芸姐和王小峰看见我们,立即丢下手中的活计,笑着迎上来握手问好,接过礼物,连声道谢,然后把我们引进家里,喝茶休息。
庭院依旧,房屋依旧,只是已经打扫、布置一新。堂屋对门的墙壁上悬挂着一个放大的、金光闪闪的“寿”字,两边悬挂的是县、乡、村各个单位、部门,或者亲朋好友送的寿联,各式各样,红光闪烁,给这个老房子增色不少。
这个院子,这座房屋,我太熟悉了,为了芸姐和王小峰的爱情、婚姻,我曾多次来过这里,和小峰及他的父母亲谈话,交心,也曾经在这里吃饭。今天来到这里,不禁又回忆起这些往事,只是情况已经大有不同,心情也大有不同。
芸姐把我们一家送的蛋糕、寿桃放在家堂前面的八仙桌上,见还有一副寿联,打开来看,只见上联是:七秩辛劳耕玉圃;下联是:一生勤俭教儿孙。看过交给小峰,叫他悬挂起来。王小峰看了说,这副寿联不仅意思好,而且书法好,装裱也好,就叫工人搬来梯子,悬挂在“寿”字的两边。
大约十点钟,拜寿开始。虎子和梅影分别把爷爷奶奶从房间里扶出来,让他们在家堂前面并排放着的两把太师椅上坐下。只见两位老人银发红颜,身着红色团花的锦缎唐装,面带微笑,双目慈祥有神。
小峰在父母亲面前放上两个红布包裹的圆形海绵褥垫,拉着芸姐一齐在褥垫上跪下,同声说:“敬祝父母亲七秩大寿安康愉悦,愿二老永远身心快乐,健康长在,万事如意!”然后十分庄重地向父母亲三叩首。接着是虎子和梅影给爷爷奶奶拜寿,祝福爷爷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再接下是王家的至亲好友给两位老人拜寿。一轮接着一轮,足足持续了一个小时。我和爱人作为王小峰的同班同学也给两位老人拜了寿,献上我们的祝福。
十一点多钟,柳树林村的乡亲和风云电子厂的职工络绎到齐。家院内外,男女老幼,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人声喧哗,约有数千名宾客。芸姐和王小峰安排他们在院子外面的帐篷里坐下,喝茶,打牌。不一会,厨师通知开席,王小峰便大声宣布寿宴开始。数百个餐桌,堆满山珍海味,荤素菜肴,美酒饮料。大伙欢声笑语,互相祝酒,任凭采食饮用。我和爱人、父母亲,安排与王小峰父母、芸姐父母同桌,大家本来就是同村邻居,彼此熟悉,感情深厚,加上我和芸姐、小峰的关系,因此更加显得亲密无间。
酒过三巡,王小峰站起来向来宾祝酒。他说:“今天到场的,一是我的同村庄邻,一是我的同厂同志,都是我和爱人张芸的至亲好友。我首先代表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