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地灵人杰,青春儿女
来。只有见了我,才肯说一些心里话。
除了王小峰,在家乡,我还有一位极要好的闺蜜,就是王小峰提到的我家隔壁的芸姐。芸姐叫张芸,长我一岁。因为是近邻,彼此性情相投,她又总是让着我,帮着我,令我感激。我们从小就在一起玩耍,扑蝴蝶,捉蜻蜓,捞蝌蚪,抓青蛙,以至爬树,掏喜鹊,折柳条,编花篮,无话不说,无事不做;稍大,又一起放猪、放羊,割草、拾柴,事事总在一起,一起去,一起回,从不单独行动。
张家是柳树林村地地道道、规规矩矩的种田人,祖祖辈辈都是种田好手。他们相信“天道酬勤”、“勤俭持家”、“勤劳致富”、“懒惰是万恶之首”的祖训,全家人一年四季,早起晚睡,勤劳不辍。谁要是睡懒觉、起得迟了,就会受到长辈的批评或责罚。所以,他们家的庄稼比一般人家种得好,产量高,生活自然比一般人家也好一些。家里收拾得干净、整齐,虽然都是土墙草房,但是内外墙面总是泥抹得平整、光滑。她家的人特别爱种树,家前屋后,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因为木料富足,室内的家具也有几件新打做的,油漆得铮光发亮。家人的衣服,虽然也是土布做的,但是都洗得干干净净,熨烫得平平展展,不论男女老少,穿着起来都显得合体合适。特别是芸姐,因为参加文艺宣传队,经常要登台演出,所以又穿得好些,还有几件新式、时髦的衣服。
张家对于子女上学读书不太看重,而且还有些重男轻女思想。他们认为读书深造和读书做官,那都是城市人和干部人家孩子的事,是锦上添花、高层次追求。作为农民家的孩子,务农是本分,还是要凭种田、劳动吃饭。男孩子,读点书,识点字,能够懂得国家政策,写个来往书信,记个收支账目,就足够了。女孩子长大要出嫁,会做家务、干农活就行了,没必要既花钱又耽误时间上学读书。再说,农村孩子读书,能够考上大学、分配工作的,简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一个乡,几万人,一两年,也只有一两个幸运儿。大多数孩子,即使读个初中、高中毕业,最后还是要回来农村种田,干农活,而且,读书人也不见有多大用途,比文盲大老粗好多少。所以芸姐姐弟四个,父母亲没有给她读书,三个弟弟也只读到小学毕业,就都辍学回家种田了。所以,她家的劳动力显得很充足,家里、田里,绰绰有余,还经常帮助我家干活。
芸姐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做饭、烧菜,做新衣、补旧衣;跟着父亲学习插秧、锄田、种庄稼。芸姐心灵手巧,到十五六岁,无论做家里活、田里活,她都成了一把好手,既快又好,广受称赞。
和她父母亲不同的是,芸姐性格外向,活泼好动,除了做家务、干农活,还喜欢唱民间小调。劳动的时候,她一边干活一边即兴演唱,什么《小寡妇上坟》,《闹五更》,《四季调》,《拉魂腔》,唱起来没完没了。
芸姐不仅人长得漂亮,还生就一副好嗓子,好身材,而且聪明好学。后来,她又跟着村子里的老艺人学唱地方戏剧,什么泗州戏、黄梅戏、山东吕剧,什么剧种都学,什么戏都会唱一些。劳动之余,她还一边唱一边学着戏剧演员的样子做各种动作,吸引得家里家外的人都争着来看。大家齐声夸赞芸姐是个难得的“演戏的好苗子”,还说芸姐应该到剧团去唱戏,窝在农村里太屈才了。好事怕出名,就这样,芸姐的名字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全村和周围村庄,甚至还传到镇上,公社干部那里。
天生人材必有用。不久,芸姐的机会就来了。大队要组织文艺宣传队,到处物色演员。大队干部听说芸姐会唱民间小调和各种戏曲,有文艺才能,就亲自登门动员参加。芸姐父母怕女儿参加宣传队耽误干活,不让参加。大队干部说,“参加宣传队和在生产队干活一样记工分”,她父母亲才勉强同意了。芸姐来到文艺宣传队又学习了唱歌、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