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暗流涌动
在临近期末考试的前一个月,他不听医生的忠告和劝阻,拄着拐杖去上班。
站在三尺讲台拄着拐杖给学生上课,一堂课下来,伊礼贤满头大汗。
这届高二学生看着伊老师拼命给他们传授学业,20几个不同民族的男孩子约定好,每天由两个男孩接送身体没痊愈的伊礼贤上下班。
伊礼贤所带的这届学生们轮流接送他们心爱的伊老师上下班,成为那个寒冬最亮丽的风景线,让人在寒冷的冬天感到了丝丝的温暖。
伊礼贤已在新疆生活13年了,后脑勺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腰部肋骨断了三根,每逢潮湿或冬季,他身上的伤口隐隐作痛。
清心寡欲的他不会喝酒抽烟,除了教学,最大的嗜好是带着孩子们钻进市图书馆翻阅资料或趴在家里一张小桌前练习书法。
妻子萧安在伊宁市某小学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利索勤勉的她会裁剪布料做衣服。
闲暇之余,她给孩子裁剪衣服是她的爱好,自家孩子的衣服上绣的栩栩如生的花朵和鸟类让人垂涎。
伊礼贤一家的生活平淡而宁静。
这时的广仁公社随着人口的增长,已经由原来的四个生产大队分成了六个大队。
重新扩建时,各生产大队的编制按照社员的家庭出身来分配的,张西林、王麻子等不同族别的贫农分属第一生产队,广仁公社最好的田地归属第一生产大队。
按照顺序,下农、中农等成分各属于第二至第五生产大队,田坤禾自然是第六生产大队的社员,让他欣慰的是汪凌仍是生产大队的队长。
妹夫别克波拉提原本是第五生产大队的队长,年初时调到公社当副书记,汪凌一肩两挑,监管第五、六生产大队,这两个大队仍是农牧业兼并的生产大队。
田坤禾劳动挣工分的工种没变,仍然是参加春秋两次的牲畜转场,平时靠干农活、干木匠来挣工分养家糊口。
这些年来,田坤禾虽是挣工分最多的,但是他家仍是广仁公社最穷的,因为他除了养育自家的6个孩子外,一直养育着二哥田坤鹏家孤儿寡母3口人,总共11口人等着他挣工分换包谷面。
田坤禾来新疆已经14年了,这些年来,广仁公社除了人多了、开垦的地多了,单一的农具坎土曼发展成了铁锹、锄头等,除了种植小麦、玉米外,还种植胡麻、红花等经济作物,公社又添加了一辆链轨式拖拉机,其他变化不是太大。
田家老太太长子田坤树一家已在县城生活了近13年,生活在县城里,表面上看一切都极有秩序,但是真正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在有条有理的秩序掩盖之中,在平静的水面下,常常涌动着一个个旋涡,传着一桩桩奇闻异谈。
什么父子断绝关系,什么男人扒女厕所墙头、什么当场捉奸、谁谁谁好色整天占女人的便宜呀,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
跟弟弟田坤禾分家后到县城讨生活的田家长子田坤树,已在县手工业联社成为砖瓦工了,按照计件领取工资。
别人一个月只能领二十出头的工资,肯吃苦的他可以领上近二十五元,日子过得比在农村种地的小弟田坤禾一家强多了。
体弱多病的妻子赵杏带着12岁的次子田柳和10岁的女儿田桃在家,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赵杏督促孩子在家看书,县城学校开课基本上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
长子田杨跟随县城同学到农村接受“知识青年再教育”,在广仁公社还没回来,在县城手工业联社当工人的田坤树日子倒算是平静。
让田老太太长子田坤树闹心的就是手工业联社的郝剑良和李奇闻两个家伙,天天拿着田坤树的家庭出身说事,俩人合起伙来动不动给他穿小鞋。
这天清晨,田坤树吃完早饭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