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节 来自大西北风情的歌唱:《巩乃斯的马》和《内陆高迥》
暮色金黄”、“月亮宝石”,像昌耀诗歌中经常出现的“烈风。高标。血晕”、“血色黄昏”一样,是一种悲苍境界。仅仅设想黄昏中那群在河源狂饮者灰黑色的剪影,那种全诗中彻入骨髓的孤独感与宿命的悲剧感就仍然是难以消除。达到“目的”却仍然有一种悲怆感——这种含混表达了诗人的现代感:诗里的“旅行者”虽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然而经过多少年的苦难,对世界的荒谬他又有一种清醒的现代意识,贯穿着他的想象中的行旅的,不是一种古典式有终点的追求,而是一种无终点的不懈的行走,犹如浮士德,永远不能达到让他感觉尽善尽美、可以不再前行的境界。所以诗歌的最后两句暗含了一个漂游的“鱼”的意象:酒瓶的碎片如同鱼的鳞甲,而整个内陆宛如鱼在水中一样漂浮起来……这不是一种停滞下来的静止,而是仍然充满了悲怆的生生不息的动感。

    昌耀的这首诗,每一段都可以说写的是西部特有的真实的景象,但同时却又带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整体上又贯穿了一个“朝圣”的神话结构--只是在这里,“朝圣”的主题已经暗转为带着现代精神的“在路上”的主题。这种漫漫长行的目的是什么?作为象征的“河源”,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是一种日渐稀薄的理想主义精神的的象征,也可以是民族文化的源头的象征,也可以是生命的本源、信仰的本源的象征,生命的极高的境界的象征……等等。在这一点上,它显示出整体意蕴的多义性,但这种多义仍然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能让我们把握住的整体意绪,吸引我们的,是诗中那种河源的高原的境界、“谁与我共享暮色的金黄然后一起隐入月亮宝石”的高洁而彻骨的孤独,那种面对命运的挑战义无反顾地前行的悲剧精神。

    注释:

    1 参阅陈思和《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两种启蒙传统》,收入《陈思和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1-55 页。

    2 刘绍棠关于乡土文学提出过五条原则,即:坚持文学的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性质;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的民族风格;保持和发扬强烈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历史和时代命运。参见刘绍棠《我与乡土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95页。

    3 参阅刘绍棠《〈乡土〉序》,《乡土》,刘绍棠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4 引自汪曾祺《〈市井小说选〉序》,《市井小说选》,杨德华编,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

    5 《受戒》,初发于《北京文学》1980年10月号,本教材依据《汪曾祺全集》第1 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引自汪曾祺《自报家门》,收入《汪曾祺全集》第4 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 页。

    7 同上书,第290-291 页。

    8 同上书,第292 页。

    9 初刊于1984年第1 期。本教材依据《邓友梅小说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0引自邓友梅《〈寻访画儿韩〉篇外缀语》,见《小说选汞》1982年第2 期。

    11,初刊于《解放军文艺》1984年8 月号。

    12《诗的礼赞》收入《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 页。

    13同上书,第297 -298 页。

    14引自李万庆《“内陆高迥--论昌耀诗歌的悲剧精神”》,载《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1 期。

    15《内陆高迥》写于1988年12月12日,本教材依据《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目录 > 第四节 来自大西北风情的歌唱:《巩乃斯的马》和《内陆高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