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四节 对民族灾难的反思:《哎,大森林》
亡……相互对立的意蕴品质和导向被统一在大森林的意象之中,使诗中所表达的心理和情感内容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一方面是作者的深情呼唤:“我爱你,绿色的海!”;另一方面是痛苦和怀疑,“难道这就是海?!这就是我之所爱?!”而这种痛苦又是双重的,“我痛苦,因为我渴望了解;我痛苦,因为我终于明白”,它既产生于苦苦探求的过程之中,又产生于获得答案之后。这种正反复杂因素在同一意象中的并存、对比和曲折发展,体现了公刘的反思所具备的辨证特色,使他的思考交织着对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忧虑和警醒。这也决定了诗歌所表达的炽热情感的痛苦内质,这种痛苦不仅仅来自个人,而更是在个人的痛苦中凝集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切关注,这使诗歌在激愤中又显得沉郁、冷峻,甚至辛辣,对现实的剖析入木三分,让人不寒而栗。融解着炽热而痛苦情感的冷峻与辛辣,还会诱发奇特的联想和意象,从大森林的意象分头出发展开联想,与孕育生命的“摇篮”相对立的,封闭记忆、遗忘历史的竟是“棺材”的意象,它所包含的意蕴让人感到震颤。

    长期积郁在胸中的情感,使诗人几乎来不及更仔细品味情感的表达,而是采取了类乎大哭大笑的方式。尽管“大森林”意象所取得的整体象征效果使诗歌的显得比较完整统一,但在短短的十四行中,诗人还是密集地采用了排比、感叹、设问和反诘等句式,使情感的宣泄得以酣畅淋漓,以这样的方式对社会、政治问题作近距离的透视、反思和批判,使此诗在当时的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这也体现了公刘的为民请命,为国家和民族忧患的现实战斗精神和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

    注释:1 引自高晓声《解放思想和文学创作》,收入《生活。思考。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36 页。

    2 《内奸》,初刊于《北京文艺》1979年第3 期。

    3 “探求者”是1957年6 月江苏一批年轻作家陈椿年、高晓声、方之、陆文夫、梅汝恺等人在当时“双百方针”的鼓舞下,酝酿成立的一个同人文学刊物,当时只写成《探求者文学月刊社章程》和《探求者文学月刊社启事》,《企事》没有发表,刊物更没有成为事实。但反右运动中,因为《启事》里有文学应该打破教条、大胆干于生活等内容,其成员均被打成右派分子。

    4 初刊于《上海文学》1980年6 月号。本教材依据小说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5 引自王蒙《在探索的道路上》,收《漫话小说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48页。

    6 引自王蒙《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自序》,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8 页。

    7 引自严文井《给王蒙同志的信》和王蒙的回信,载《北京晚报》1980年7 月21日。

    8 《哎,大森林》收入公刘诗集《仙人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教材依据此版本。

    9 《刑场》收入公刘诗集《仙人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目录 > 第四节 对民族灾难的反思:《哎,大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