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四节 清官形象的理论与创作:《十五贯》和《况钟的笔》
征着权力)的严肃性与人道主义精神,虽然在剧本中也有根据,但并非该剧的要旨,而是知识分子巴人的引申。这一方面有劝谏之意,另一方面也是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批判现实。联系当时的现实,可以发现这是深有感触之言。即以批评界来说,在“扣帽子”“打棍子”式的批评盛行的年代,笔的误用造成的恶果已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在其恶性发展即大批判开路的文章中,更是到了“以笔杀人”的境地。巴人强调用笔的严肃性、“笔下有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其思想发展中有其来由,同时也有其现实所指,“况钟的笔”只不过给了他一个立论的由头而已。[[注释:]]1 引自吴晗《论历史剧》,《文学评论》1961年3期。2 参考李希凡《历史剧问题的再商榷--答朱寨同志》,《文学评

    论》1963年1期。3 引自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原刊《文学评论》1961年5期。4 引自舒楠《关于历史剧问题的讨论》,《人民日报》1961年4月5

    日。5 引自黄秋耘《空谷足音--〈陶渊明写挽歌〉读后》,参见《黄秋

    耘自选集》,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736-737页。6 参阅黄秋耘《我的文学道路》,该文为《黄秋耘自选集》的序言。7 参阅黄秋耘《quot;十年生死两茫茫quot;》,同上书164页。8 参阅颜默《为谁写挽歌--评历史小说〈广陵散〉和〈陶渊明写

    挽歌〉》,《文艺报》1965年2期。9 参阅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

    16--18页。 10 引自《人民日报》社论《从quot;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quot;谈起》,

    1956年5月18日。 11《关汉卿》初发于《剧本》1958年5月号,后经多次修改,本教才

    据《田汉文集》第7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下文所引郭沫

    若语见同书357页附录郭氏信中语。 12 转引自王行之《剧作家之歌--简论话剧〈关汉卿〉》,原载《戏

    剧艺术论丛》1979年第1辑。 13 《陶渊明写》,原载《人民文学》1961年11月号,本教才

    据《陈翔鹤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评述。 14 同注5。 15 昆剧剧本《十五贯》,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引文见该书第

    30页、19--20页。 16 据巴人《遵命集》,北京出版社1957年版,引文见该书第40页。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目录 > 第四节 清官形象的理论与创作:《十五贯》和《况钟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