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节 新的矛盾和困惑:《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工作与爱情这两个话题。而这两个方面相互交织、矛盾和冲突,对初涉人世的林震来说又都带有“冒险”色彩。

    从这个意义上说,刘世吾的形象在作品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说苏联小说《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里的娜斯佳是林震理想中的人生偶像,那么在他具体生活境遇中,刘世吾象征了现实对理想的冲击,或者是理想对现实的妥协。与对韩常新、王清泉两个人物的简单化、漫画化的描写相比,刘世吾在作品中是以林震的现实指导者的身份出场的,尽管林震始终对刘世吾的处世态度、工作作风抱有审视和批判的意识,但他们之间有很深入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刘世吾身上所具备的许多东西,如处事不惊的沉着、观察分析的冷静理智、传奇般的经历、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等等,都是林震并不反感甚至是钦佩的。和林震一样,对于韩、王这样的干部,刘世吾在心里也很反感,相反对林震则认为“你这个干部好,比韩常新强”. 如果说林震对韩、王两人的态度是明显的反感和对立,那么他对刘世吾的态度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既有疑惑、质疑和批判,也包含了理解、同情甚至钦佩的成分,他的内心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体现在这里。在小说中,林震与刘世吾的对话主要有四次,每一次出场,作者都没有把刘世吾这个人物作单一化处理,尤其是第四次在小饭馆的夜谈,使刘世吾的性格心理及其演变轨迹获得了较为完整和深入的体现。作者反复强调的刘世吾对文学作品熟悉与喜好,正表明这个人物的内心深处仍拥有一块理想的田地,这种理想的激情也曾经使他冲动,而现在则被现实与理智牢牢地锁在文学想象的角落里了。这既使林震感到迷惑、惶恐和感伤,又引起他的警惕和质疑,他担心自己的理想和激情是否也会被现实所磨灭,他痛苦地探问这种理想与激情是怎样变得淡漠的。林震对刘世吾的审视和批判,包含了作者的严肃思考;而对刘世吾的超越也是他走向成熟的开始。所以,刘世吾的形象并不是“官僚主义者”这一概念可以概括的。至少,从刘世吾这一形象可以看出,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官僚主义只是对《组织部来了个青年人》外在冲突意义上的概括,并不能完整地体现这篇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性。与赵慧文的交往是林震心理历程中的另外一条线索。作者暗示了林震对赵慧文朦胧的爱情意识,即“两个人交往过程中的感情的轻微的困惑与迅速的自制”.在作所呈现的外在冲突中,他们的相互理解的同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赵慧文是比林震先到一步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而在林震的内心冲突中,他与赵慧文的情感涟漪也是一个重要的侧面,在林震对现实的质疑、惶惑、孤立无援之时,有一双忧郁而美丽的眼睛注视着他,两颗年轻的心来不及相互靠拢,就为几乎是预设的“警告”所阻隔,林震在内心矛盾中对这份情感的克制,是爱情需要对事业需要的退让,也是现实原则对内心欲求的胜利,最后所作的理智选择同样体现了他的成长。

    50年代中期,新中国的生活刚刚展现它的魅力,周围弥漫着早春的气息,一切都充满生机。但作家却敏感地对此投出了怀疑的目光,他通过林震的内在视角,在两条冲突线的交织中表现出:就在这一片生机里,有一种可怕的惰性在蔓延,就在刘世吾那些据之有理的逻辑和成熟举动的背后,有某种不可原谅、不能妥协的东西,他对之不满甚至力图反抗。尽管对于林震而言,斗争的对象似乎无处不在,有王清泉式、韩常新式的在明处;也有刘世吾式的象泥鳅一样滑腻;斗争的过程中也不免要付出某种代价,但他偏偏以一种执拗的“幼稚”进行着力量悬殊的斗争,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至今还散发着青春激情的芬芳,也超出了对官僚主义揭露与批判的具体性,而体现出理想与激情的永恒魅力和对现实的审视批判意义。

    当然,从小说在当时客观效果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目录 > 第二节 新的矛盾和困惑:《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