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知识分子的心灵搏斗掠影:《红豆》
游行中,走到了队伍的前列。另一方面,她与齐虹的感情越陷越深,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他们的爱情正象鸦片烟一样,使人不幸,而又断绝不了。”最后,是留在北平迎接排山倒海般压过来的解放军,还是答应齐虹远走美国,她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江玫的情感一开始是纤细的,甚至还有几分无病呻吟的意味,后来虽然有所丰富,有所爆发,但仍然是十分敏感的,多愁善感的。作家大胆地深入江玫的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写出她作为一个知识女性所特有的所谓“小资产阶级”感情和恋爱中的心理变化。江玫与齐虹的爱情始终是在时局的变化中发展的,始终是在江玫对社会形势越来越关心的背景下变化的,他们如痴如醉如颠如狂的爱情,也因此而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作家对成长过程中的女大学生江玫的描写摆脱了公式化的影响,对学生运动领袖萧素的刻划也没有落入概念化的俗套。萧素在作品中的最大作用是影响江玫走上革命道路,但她有她自己的个性,坦率泼辣,正直勇敢,对人对事都一针见血;她有她自己的风格,不尚空谈,不讲大道理,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在她的影响下,江玫的任何变化都不会让读者吃惊。相比之下,齐虹的形象则缺乏立体感,略显单薄。虽然作家表现了他自私本性的暴露过程,强调了他前后性格的鲜明对比,也注意到了他在恋爱过程中的复杂表现,但是对于“他真该是最懂得人生最热爱人生”的一面还开掘得不够,使江玫在已经清楚地看到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并成为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之后,仍然不能与他一刀两断,仍然在最后一刻产生动摇等描写,缺少了充分的依据。
虽然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所反映的社会层次和艺术格调都明显地高于当时以宏大历史叙事为主的现代历史小说。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形成了作品独有的艺术风格,而温馨浪漫的情调和浓郁含蓄人情味则形成作品独特的文人韵味。倒叙手法的使用有助于作家在急风暴雨的时代氛围中营造出爱情的小天地,而江玫因“红豆”而引发的怀旧情绪和情不自禁的泪水,则使作品带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伤美”.[[注释:]]
1 引自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 引自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
3 引自胡风《青春底诗》,收《胡风选集》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页。
4 《红旗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
5 引自《中国当代文学》第二册,第8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6 引自冯牧、黄昭彦《新时代生活的画卷》,载《文艺报》1956年第19期。
7 引自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
8 当时周扬在第一次文代会上的报告中已经发出警告:quot;当中国人民已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奋斗了二十多年,他们在政治上已有了高度的觉悟性、组织性,正在从事于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行动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尽一切努力去接近他们,描写他们,而仍停留在知识分子所习惯的比较狭小的圈子,那么,我们就将不但严重地脱离群众,而且也较严重地违背历史的真实,违背现实主义的原则。quot;引自《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14页。
9 引自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
10 《一代风流》全书分为五卷:《三家巷》(1959)、《苦斗》(1962)、《柳暗花明》(1981)、《圣地》(1983)、《万年青》(1985)。1997年作家重新校改全书,改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