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起了连锁反应
。
酸枣会盟霹雳一声响,也传到了南方的荆州、扬州各郡县,有几个郡动手比较快,马上开始行动起来。
反应最快的是荆州刺史部长沙郡太守孙坚,他从西北战场转到南方当地方干部,干得也很不错。这是个革命热情一向很高的同志,这一次也不会落后。孙坚整顿人马,即刻北伐。
与孙坚同时起兵的,还有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郡太守张咨。王睿这个荆州刺史当得很失败,下面至少有两个郡太守跟他有矛盾,都想找个机会算计他一下。一个是武陵郡太守曹寅,另一个就是孙坚。
平时没有机会,现在一乱机会就来了,孙坚与曹寅合演了回双簧戏,由曹寅假冒当时正在荆州视察工作的朝廷特派员(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密令孙坚将王睿逮捕处死。
孙坚拿到这个假密令,立即起兵前往荆州刺史部的治所汉寿,他们骗开城门,孙坚拿出密令,要逮捕王睿。王睿又急又气,问孙坚他犯了什么罪?孙坚回答:“我也不知道(坐无所知)。”王睿吞金而死。
孙坚引兵继续北上,一直到达南阳郡,南阳郡的太守张咨也是当年袁绍他们密派出来建立根据地的,本来是友军,可二人最后也动上了刀子。
孙坚到达南阳郡,给张咨写了封信,要求提供军粮。可能是孙坚摆的谱太大,张咨有点不爽,跟下面的人商量后,大家认为孙坚不过是本州相邻另一个郡的太守,大家平起平坐,互不隶属,无权调发粮饷。张咨认为言之有理,对孙坚不加理睬。
这一下子惹恼了孙坚,刚杀过刺史的孙坚,又动了杀太守的心。孙坚先备了礼物拜访张咨,按照礼节,次日张咨也要备下礼物前来回访,就在孙坚军营里的酒桌上,孙坚突然发难,将张咨斩杀。
朝廷对各地已经失去了控制力,像孙坚这样擅杀朝廷高官的行为,过后居然什么事都没有,于是大家便纷纷效仿,看谁不顺眼就杀谁,这与流寇已经没有两样了。孙坚敢这么做,靠的是实力,谁有实力谁就说了算,天下由法制、礼制阶段进入到拼实力的阶段。
孙坚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在军队里长期供职,有勇有谋,还善于拉队伍,此时他手下已经聚集了程普、黄盖、韩当、朱治等一批日后的名将,很有战斗力,所以才敢如此行事。但是短短几天里连续大开杀戒,地方震怖,人心不稳,孙坚也有点心虚。这时,他听说后将军袁术驻扎在南阳郡内的鲁阳县(今河南鲁山县),立即前往拜见。
袁术自从到了南阳郡,工作局面一直打不开,因为张咨、王睿这些实力派都不真心买他的账。正在郁闷之际,听说来了个猛人孙坚,连杀王睿、张咨。袁术不禁暗自吃惊,担心这小子杀红了眼,会不会把刀舞弄到自己头上来。
哪知孙坚一到鲁阳就主动前来拜访,表示愿意听从他的指挥,态度极为恳切,那阵势真有点你不接受他就真给你玩命的意思。
袁术确定孙坚不是忽悠自己之后,大喜过望,立即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兼任豫州刺史。他们以鲁阳为基地,休整人马,准备继续北伐。
“表奏”这个词就此出现。说起来,任命职务一定要有严格的组织程序,地方要员和军中的高级将领还要由天子亲自以诏令的形式任命,即使基层推荐,实行的也是报批制,没有正式批准即为非法。
可是现在,天子控制在董卓手中,报个请示上去希望他来批复基本上不可能。于是,下面的人自作主张,把报批制改为报备制,自行批准,报你备个案就行了,这就是“表奏”。
这个口子一开,大家都开始表奏起来,但凡有点实力的,都兼职替朝廷干起了组织人事工作,不仅大肆封官,而且还你表我、我表你,互相送人情。方便归方便,也容易造成混乱,从此之后,就经常出现同一个郡、同一个州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