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的涉事人员被押上警车。雪花落在他的肩头,很快融化成水渍。苏雯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咖啡:老师,结束了。林默摇摇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不,这只是开始。我们得确保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三个月后,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新增的追溯条款和专家回避制度,正是基于这个案件的教训。条例发布会后,林默收到一个匿名包裹,里面是一盒1993年的录音带。录音内容是一场私人谈话,清晰地记录了当年有人提议销毁故障测试数据的全过程。
林默将录音交给苏雯时,发现她的手在微微发抖。这是最后一块拼图,她说,但现在我更担心的是,这样的包裹是谁寄来的窗外,早春的风掠过树梢,带起一阵沙沙声,像是三十年前那页被撕毁的会议纪要,仍在无声地诉说真相。
第七章
匿名包裹
录音带在播放器中缓缓转动,发出轻微的嘶嘶声。林默和苏雯屏息听着三十年前的对话。一个沙哑的男声说:测试数据必须处理掉,否则我们都得完蛋。接着是纸张翻动的声响,以及另一个声音:设备已经投入使用,现在叫停损失太大。
录音突然中断,只剩下空转的机械声。林默取出磁带,发现B面贴着张小纸条,上面用铅笔写着X-93-25——比他们之前发现的档案编号多了一位。
这可能是关键。苏雯立刻拨通了专案组技术科的电话。两小时后,他们站在档案馆的地下三层,这里存放着更机密的文件。管理员摇头说:X开头的特殊档案,需要上级批准才能调阅。
林默想起老会长电话里提到的内部通讯。他翻开手机相册,放大那张配图。评审委主任的办公桌上,隐约可见一个标着X-93的文件夹。他立刻联系了纪委的旧识。
三天后,在纪委的监督下,他们终于打开了那个尘封的保险柜。里面是一份完整的故障分析报告,详细记录了涉事麻醉机在低温环境下会出现的致命缺陷。报告末尾附着张便条:此情况已口头汇报领导,建议暂停使用。日期是1993年11月28日——比第一起事故早了一周。
苏雯的手指微微发抖:如果当时采纳了这个建议...林默轻轻合上文件: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确保这类隐瞒不再发生。
他们开始追查录音带中的声音。通过声纹比对,确认其中一人是已故的某位领导,另一人则指向当年设备进口公司的总工程师,现年七十八岁,定居海外。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林默收到第二份匿名包裹。这次是几张模糊的照片,显示某仓库里堆放着同型号麻醉机,拍摄日期是去年冬天。照片背面写着山区县城的名字——正是苏雯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林默立即联系当地卫生局。对方证实,五年前确实接收过一批捐赠设备,但因技术落后一直封存在仓库。当问及设备型号时,电话那头突然沉默了。
当天下午,林默和苏雯驱车赶往那个偏远县城。仓库管理员是个跛脚老人,他摸着脑袋说:那些铁家伙去年有人来拉走了,说是要回收。问及具体时间,老人指着墙上的日历:下大雪那天。
回程路上,苏雯接到医院同学的电话:你们调查的那个型号,我们急诊科上周刚接诊过一例奇怪的全麻事故...电话突然中断,再拨已无法接通。
夜幕降临时,林默的手机亮起,陌生号码发来一条短信:设备在城北工业园B区7号库,小心低温。苏雯立即联系了当地警方。
当警车包围仓库时,里面传来机器运转的轰鸣声。破门而入的瞬间,所有人都愣住了:十几台老式麻醉机整齐排列,正在自动运行测试程序。控制台的屏幕上跳动着温度数据:-5℃。
技术专家很快确认,这些正是改进版的同型号设备,核心缺陷依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