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条例》,而某医疗器械集团高管因涉嫌行贿和重大责任事故罪被批捕。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及案件为何能突破三十年追诉期,发言人展示了新发现的证据:一份被刻意藏匿的原始检测报告。
初雪再次降临这座城市时,林默收到苏雯的短信:老师,我在案卷室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东西。配图是一张发黄的会议签到表,上面有几个熟悉的名字,日期显示是1993年12月24日——最后一起医疗事故发生后的第七天。
data-faype=pay_tag>
林默推开法律图书馆的玻璃门,暖气混着油墨味扑面而来。他在最里侧的档案架上找到了当年的会议纪要,其中一页被人为撕去了一角。透过强光,能看到残留的纸纤维上印着半个公章轮廓。
窗外,今年的雪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图书馆的灯光透过雪花,在夜色中形成朦胧的光晕。林默站在窗前,看着自己的倒影与漫天飞雪重叠在一起。三十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真相被雪藏;而今天,这场雪终于要将一切洗净。
第六章
调查深入
林默用指尖轻轻摩挲着那页残缺的会议纪要,纸张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他突然注意到扉页上有个铅笔写的编号,字迹已经褪色到几乎看不见。这个编号系统他很熟悉,是当年档案室使用的分类标记。
第二天清晨,林默驱车前往郊区的旧档案馆。管理员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戴着老花镜在整理卡片目录。1993年的医疗设备质检会议老人推了推眼镜,特殊编号的档案都在地下二层。
地下档案室弥漫着陈年的霉味。林默在标着X-93-24的铁柜前停下,柜门上的锁已经生锈。他用管理员给的钥匙试了三次才打开,里面整齐码放着二十几个牛皮纸袋,最上面那个贴着机密标签。
纸袋里是完整的会议记录副本。林默翻到被撕毁的那页,上面详细记录了某品牌麻醉机的故障测试数据,末尾处有七个人的签名。其中三个名字被红笔画了圈——正是后来成立咨询公司的那位专家,以及苏雯案件中两个关键人物。
与此同时,苏雯在审讯中有了突破。嫌疑人交代,当年事故发生后,涉事企业曾通过中间人向相关专家支付咨询费。这笔钱的转账凭证被苏雯在嫌疑人的私人保险箱里找到,日期正是1993年圣诞节。
林默将档案资料扫描发给苏雯。两人在检察院的地下会议室碰头,投影仪将关键证据投在墙上。苏雯指着转账凭证说:这笔钱的数额,刚好是当年涉事企业获得政府补贴的百分之十。她调出另一份文件,而签字批准补贴的,是当时分管医疗设备的副局长。
随着调查深入,一个惊人的事实浮出水面:那批有缺陷的麻醉机之所以能通过质检,是因为关键测试环节被人为跳过。而跳过测试的建议,正是由后来成立咨询公司的那位专家提出的。
冬至那天,林默接到医学会老会长的电话。老人声音颤抖:小林啊,我整理书房时发现些东西。在他发来的照片里,是1994年初的医学会内部通讯,上面刊登着那位专家调任医疗器械评审委员会的消息,配图里,评审委主任的手表赫然与转账凭证上的收款人戴的是同款。
专案组决定对评审委主任家进行搜查。在书房暗格里,他们找到了一个黑色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三十年来各种咨询费的收支情况。最后一页写着:12月24日,雪。老问题又来了。
元旦前夕,最高检宣布成立医疗反腐专案组。发布会上,苏雯作为发言人公布了案件进展:这不是简单的贪腐案,而是一个盘踞在医疗系统三十年的利益网络。她身后的大屏幕上,关系图谱像蛛网般展开,中心节点正是1993年那三起医疗事故。
结案那天,林默站在法院门口,看着当年